小时候许多人玩过军棋 , 都知道游戏规则中司令吃军长 , 军长吃师长 , 师长吃旅长 , 旅长吃团长 , 依此类推 。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八路军、国军里师长下边是旅长 , 旅长下边是团长 。

文章插图
但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却出现一个奇怪的局面 , 那就是师旅并存 。
在大家的印象中旅长军衔和级别低于师长 , 可现在师长却无权指挥旅长 。
那么解放军中的师和旅是怎么演变的 , 为什么今天师长反而和旅长平起平坐了?
师和团地位分明 , 旅的存在感偏弱 自欧洲近代以来 , 军队中作为战术单位的的营以下编制基本上比较固定;各个时期都是营-连-排-班模式 。但是团、旅、师这3个高级战术到战役单位编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不同历史时期地位差距太大 。
按照从1927年建军到本次军改之前的解放军军语来看 , 团的地位最本质是最小的行政单位 。也就是说每一个步兵团(炮兵团、坦克团等)都有独立番号 , 团以下营、连、排都只有数字编号 。
而师则是最大的常设单位 , 也就是说师以上的军(集团军)是可以打乱重新组合的 。同时师又是最小的战役单位 , 也就是说一个师要有能力独立承担一场小型战役;这样火力支援和后勤单位就一样都不能少 。
而在师和团之间的旅地位相对来说比较尴尬 , 因为除国共合作时期人民军队里很少有步兵旅这一级编制 。事实上从欧洲进入火器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变来看 , 旅也是时有时无的 。
直到在19世纪中期 , 欧洲终于出现了固定性质的师-团模式 。基本上每师辖四团 , 师直属炮兵、骑兵、侦察、后勤辎重单位;这和今天的师-团制已经非常接近了 。
从后勤角度考虑每个师人数在一万左右 , 这样每个步兵团大约2千人 。但是这个时候在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新情况 。那就是在双方步兵对阵时 , 如果把每个师四个团一线摆开 , 师指挥部与外侧的两个团距离过远 。
在当时没有无线电和有线电话的情况下 , 单靠传令兵和旗帜难以及时发布命令 , 容易贻误战机 。
于是各国在师-团之间设计了步兵旅 , 作为一层单纯的指挥机构 。
也就是说旅本身没有自身的直属队 , 旅长唯一的职能就是协调本旅两个步兵团的军事行动 , 相当于师部的派出机构 。这样一来师长只需要指挥两个步兵旅和师直属队 , 由俩个旅长分别指挥下面的两个团 。
但是旅没有加强步兵战力的直属队 , 所以没有独立作战能力 。这样每师辖2旅 , 每旅辖2团大约5000人;这样的师级模式也被某些人称作“方块师” 。
可时代的发展 , 最终导致了方块师和传统旅走向消亡 。原来在一战时战场上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大幅提高 , 之前靠堆人数来实现加强火力密度的办法已经不再适用 。
这样在进攻作战当中把四个团一次投入战场会过于密集 , 让敌人的机枪子弹更容易收割人头 。如果把四个团分两批 , 又显得浪费人员 。而在防御战的时候 , 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
如果把四个团都摆在第一线 , 那么由于人员过于密集 , 在敌方的重火力攻击下会伤亡惨重 。同时这样部署导致师旅两级都没有预备队 , 有一处阵地被突破就非常被动 。
可如果让一个旅在前面 , 另外一个旅作为预备队;或者让两个旅各用一个团 , 都存在的浪费兵力和第一线兵力单薄的情况 。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各国都认识到 , “三三制”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让每个师直辖三个团 , 这样师部就有一个团作为预备队 。
无论进攻还是防御 , 都比“方块师”要好得多 。所以一战后旅这个编制 , 在很多国家中消失了 。
日军率先用师团制 , 国军在师-旅制中反复 影视剧中除了国共两军 , 就是日军的出场机会比较多了 。抗日剧中经常会提到日军有师团 , 师团下面有旅团 , 旅团辖步兵联队 。其实这就是师-旅-团模式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式陆军模式 , 从1888年开始组建师团[1] 。
在抗战初期日军四单位师团 , 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 , 步兵人数能达到1.5万以上 。再加上师团属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和后勤单位 , 一个满编师团人数能超过2.5万人 。
但是每个步兵旅团实际上只有指挥部和两个步兵联队 , 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 。由于旅团本身没有自己的支援部队 , 所以日军会给旅团升级为一个加强炮兵、骑兵、工兵和后勤单位的支队;来代替整个的师团执行作战任务 。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后 , 日军也感觉到四单位师团过于臃肿 , 况且日本也面临人力枯竭的问题 。于是所有的日军师团都取消了旅团一级编制 , 由一个独立的步兵团指挥部(不是我们理解的团)指挥下面三个联队 。
但是日军在华北又组建了一批独立混成旅团和警备旅团 。这些旅团直辖4个步兵大队和少量的直属队 , 其人数只有5000人左右 。
中国直到清末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才学习西式军制 , 最终发展出来了北洋六镇[2] 。每一镇有二协 , 每协有二标;其实就是每师二旅 , 每旅两团 。
1925年出现的国民革命军人数偏少 , 再加上学苏式步兵师模式 , 采用师-团模式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一共有8军16个师 , 但却只有10万人 。显然每师只有6000余人 , 分三个团都略嫌不够 。
之后中国就开始了新军阀混战 , 国民党军队逐步失去了统一的编制 。为了尽可能扩充军队 , 各路军阀随意改编师和旅的编制 。
于是国军中每师2旅4团 , 2旅6团 , 甚至3旅6团的情况都有 。这样战场上的双方只看番号 , 都判断不了敌军一个师(旅)到底有多少人 。
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为抗战而进行“军队整编” , 受中德军事合作的影响 , 新编制又改回德式步兵师 。
所有的步兵师一律改编为2旅4团 , 加一个炮兵营和其他直属队 , 人数大约1.2万 。但其他军阀部队还没改编完成 , 抗战就爆发了 。
1938年11月下旬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衡山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不但确定了以后二期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 , 还对部队编制和番号进行了调整 。取消军团、路军、旅三级编制 , 每师直辖三个团 。
也就是说1939年开始后国军再无传统模式的旅 。
解放军历史上的师-旅制改革 人民军队长期以苏为师 , 再加上需要迷惑敌人 , 故尽量使用师或军的番号 。毕竟一个师通常要比一个旅多一个步兵团 , 用师的番号更有威慑力 。
在八一南昌起义时所有部队皆为师-团模式 , 秋收起义时毛主席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也只有三个团 。
随后井冈山会师 , 朱毛红军合编为红四军 , 下辖3师9团[3] 。可以说在整个红军时代 , 主力部队基本上没有旅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 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国民政府给予了3师6旅的编制 。基本上红军每个军团被改编一个旅;每旅两个团5000人左右 , 和国军的旅基本相当 。
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有南泥湾开荒的359旅 , 《亮剑》里李云龙所在的386旅 。
然而受《亮剑》的影响 , 有观众会认为既然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6个旅的编制 , 而八路军的人数又扩充的非常快 , 那么后来的386旅有四五个团 , 每个团有几千人 , 岂不是出现了一个有几万人的大旅?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八路军129师在人数大幅增加之后 , 也自己造编制开始扩充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在1940年左右129师已经下辖7个旅21个团 。
也就是说每个旅只有3个团 , 每个团的人数只有大概2000人左右 , 和当初八路军改编时每个团人数基本相当 。新四军刚组建时只有四个支队;在1941年后全军改编为七个师和一个旅 , 当然这个旅的番号是完全自创的 。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 , 发动了全面内战 。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127万 , 可能够同国民党军决战的人数不过61万而已 。
于是主力部队纷纷改编为野战兵团(野战军) , 下辖野战纵队;而每一个纵队下辖师或旅 , 都是三个团的编制 。
简单地说像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这样兵源充足的每师三个团 , 人数和国民党军一个整编旅人数基本相当 。而西北野战军这样 , 全野战军最开始只有26000人;每一个旅虽然也是三个团 , 但是兵力就只有不到4000人了 。
可能会有观众产生质疑 , 上文不是说1939年后国军就没有旅了吗 , 陈赓怎么还会有成功全歼“天下第一旅”这样的战绩呢?其实这是蒋介石为了假和平并敷衍美国 , 搞所谓的裁军 。
把军改编为整编师 , 那么每个师就变身成了整编旅 。这样的整编旅下辖两个人员更充实的步兵团和原直属队 , 根本就是师的模式 。因此陈赓歼灭的 , 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
1948年9月国共决战之时 , 国军也不再玩这种把戏 , 所有的整编旅都恢复了原来师的番号 。而解放军人数也有了足够的增长 , 所有的步兵旅也全都改名为步兵师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国共内战时所谓的步兵旅都只是小号的步兵师 , 旅长和别的师长是同级的 。
1955年解放军开始正规化建设 , 无论是历史的惯性还是全面一边倒向苏联 , 人民解放军仍然保持了师-团制 。但同时解放军又组建了许多特种兵 , 或者说是技术兵种部队 。
由于当时人才缺乏 , 而且这些部队本身强调灵活性 , 所以基本都是旅编制 。有些读者看过《绝密543》 , 应该了解到我国导弹部队和高炮部队有没有团一级的编制 , 而是习惯于旅管营 。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当时全国也没有多少作战兵器 , 所以在广阔疆域里只能让他们以营为单位进行独立作战;这样由旅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 比师-团制更加合适 。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 , 比如从俄罗斯购买的防空导弹 , 就是以营为单位装备在防空旅 。
此外80年代我军组建的直升机大队后来升级为陆航旅 , 海军陆战队也有陆战旅 。再之后有舟桥旅 , 山地步兵旅 , 炮兵旅等等 。
这些旅和普通的步兵单位根本没有可比性 , 甚至类似于陆航旅这样的的单位可能还没有步兵一个团人数多 。但是其地位和步兵师基本相当 , 旅长的身份自然和步兵师师长同级 。
这种旅-营虽然早期只用在特种兵 , 但是现在也开始出现在陆军作战部队 。
新军改组建合成旅 , 解放军开始重建编制 为什么现在解放军会出现步兵旅旅长和步兵师师长同级的情况 , 因为现在这些步兵旅已经不是当年那种那种三级模式下的旅;而是在80年代之后解放军在编制探索中 , 由原来的步兵师缩减成了步兵旅 。
这种旅-营制的步兵旅在之前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 。
苏联在二战初期由于损失了大量的的技术装备和指挥人员 , 于是仓促之间组建了大量直接下辖步兵营和炮兵营的步兵旅 。但二战后苏军仍然恢复了师-团制 , 对中国也没什么借鉴 。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裁军的背景之下 , 解放军也在探索如何实现质量建军 。步兵军全部升级为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 但是全军技术装备和实际需要相比有具有较大不足 。于是决定将一些乙种步兵师削减为步兵旅 。
简单地说就是把步兵团等缩减为营 , 重装备不变 。这样人员人数减半 , 火力不变却比乙种步兵师却更有灵活性 。
有意思是在冷战前后 , 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也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 都是将原来的步兵师缩减成步兵旅 , 原来的步兵团缩减成步兵营 。但技术装备基本不变 , 从而实现建设短小精干陆军的目标 。
但解放军在削减人数的同时 , 其装备是有大幅升级的 。我军在第二轮军改当中 , 将原来的甲种步兵师也开始缩减成步兵旅 。
毕竟大家都清楚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拼人数的时代 , 只要有同样的火力和技术装备 , 人数少一些反而更灵活 。
近年开始的新一轮军改当中 , 解放军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合成化陆军的探索和改革 。原来的步兵师下辖有步兵团 , 炮兵团 , 装甲团和其它的直属队;改成步兵旅也不过是把步兵团变成步兵营 , 其他单位都降为营级而已 。
而解放军这次组建的合成旅 , 将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将之前的步兵连 , 坦克连 , 和迫榴炮连合编成合成营 。再把合成营 , 加榴炮营 , 防空营等编成合成旅 。
这样一来集团军-旅-营都实现了合成化 , 具备了不依靠上级支援的独立作战能力 。
这样一个合成旅人数和原来的一个步兵旅基本相同 , 但战斗力却有了质的变化 。这其实也反映出解放军在机械化建设同时 , 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 。
之前在师-(旅)-团模式下 , 后勤和技术装备由师管 , 团(旅)长只负责作战 。
但是现在将指挥和后勤保障都下放到了旅 , 旅部充当了之前师部的作用;这样一来合成旅的旅长的素质要求 , 甚至要超过之前的步兵师师长 。
再加上到目前我军正团级上面就是副师级 , 旅长显然只能挂后者 。于是师长和旅长同级 , 自然就不存在谁指挥谁的问题 。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 , 解放军会师旅并存 虽说解放军这样合成旅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创举 , 但现在仍然是师旅并存的模式 。难道师改旅还有一些问题 , 需要长期观察?
师改旅到底是否合理 , 到现在国内外都有争议 。冷战之后欧洲国家在削减军队员额的情况下 , 又不愿意取消编制来影响一大堆将领的去留;把师改成旅自然很顺利 。可俄罗斯在师改旅就遇到了大麻烦 。
由于今天的俄罗斯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 , 守卫国土需要足够的步兵员额 。在2008年俄格冲突中 , 暴露了步兵旅战斗力不足的严重弊端 。简单地说对于大国来说旅的人数偏少 , 一旦出现作战伤亡战斗力会迅速下降 。
如果一个旅战力不行 , 把两个或多个旅派到同一个方向 , 那还不如直接派一个师作战合适 。
俄罗斯趟了这个雷 , 解放军显然不可能完全无视 。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 , 比如将来台海发生冲突 , 第一波上陆可能是比较精干的陆战旅或者是合成旅 。
但之后同反攻的美军进行大规模交战 , 恐怕还得把作战师派上去 。
因此我们在组建更加机动灵活的旅面对小规模冲突的同时 , 不能放弃使用步兵师打大仗的准备 。
所以在今后解放军还会出现师长和旅长同级的局面 , 而且旅长的军衔甚至有可能超过师长 。
【旅长算什么级别 为什么师长不能指挥旅长】但这是解放军发展的必然 , 我们应该为解放军的长足发展而感到骄傲 。
- 见证上海发展的五座大桥 上海最著名的五大桥
- 社会医疗保险怎么计算方法 社会医疗保险怎么计算方法最准确
- win10系统如何安装无线fujixerox打印机驱动
- 去水立方需要准备什么
- 孕妇能吃柑橘吗
- 镇魂动漫人物介绍
- 开年跑步文案
- 兰蔻小白管有香气吗
- 菱角能多吃吗 菱角最多一天吃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