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和八不归在民间有何说法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

“七不出门 , 八不回家”这句俗语 , 首先要旗帜鲜明地说 , 这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 , 不可信 。然后本文再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解说句俗话 。

七不出和八不归在民间有何说法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俗语中的“七”和“八” , 指的是农历中的逢七和逢八 , 也就是说 , 农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 。
俗语中的“出门” , 指出行 , 就是从家里到外面去走亲访朋、办事、经商、求职等 。“回家”是说出行在外回到家里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 , 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宜从家里出行 , 而每月逢八的日子则不宜从外面回家 。
旧时民间认为 , 出门时碰到逢七的日子 , 宁可推延 , 也不可从家里启程出门;而逢八的日子 , 即使在这一天离家不远 , 可以回到家中 , 也要想办法在外逗留一天两天 , 以避开逢八的日子回到家中 。
那么为什么说逢七和逢八为什么不能出门和回家呢?民间可谓众说纷纭 , 各地有各地的说法 , 但总的来说离不开民俗文化中的禁忌风俗 , 下面就我国民间带有普遍性说法介绍一下 。
“七不出门” , 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种与古代休妻制度有关 。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是男权制度 , 没有离婚一说 , 只有休妻一说 。也就是在封建制度层面上 , 只有男人可以把女人打发回娘家 , 结束婚姻关系 , 女人不能提出结束与男人的婚姻关系 。
男人结束与女人的婚姻关系称之为“休妻” 。古代“休妻”的规定为“七出三不去” , 简称为“七出” , 也就是说女人触犯了“七出之条” , 男人就可以休妻 。由此 , “七不出门”与“七出”之说的语言上相似 , 为旧时民众列为禁忌 。
另一种则与我国丧葬风俗有关 。我国民间风俗 , 不论是什么地方 , 哪个民族 , 对丧葬中相关联的人和事均比较忌讳 。由此 , 民间把这些相关联的人和事大多列入民间禁忌 。
我国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地方 , 老人去世后 , 要放在家中停到第七天才能出殡 , 称之为“逢七出门” 。再说 , 我国还有老人去世后的“七七”的风俗 , 一七、二七、三七……划分为阶段 。
到七七为终期 , 形成了“烧七”“祭七”“送七”等风俗 , 为丧葬之事的延续 。也就因为如此 , 民间因联想作用 , 普遍存在忌七的风俗 , 把逢七出门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
“八不回家”的民间普遍说法 。
“八不回家”民间又说成是“八不归” 。“八”字 , 让民间联想到“王八” , “归”字 , 让人联想到“乌龟” 。我国民间对“王八”与“乌龟”之说没有什么好感 , 是用来骂人的 , 也是用来羞辱人的 , 往往与家里的妻子作风问题联系在一起 。
而过去女人一般不会在外闯荡  , 只有男人在外才经常在外闯荡 。古代男人最忌讳的就是后院出事 , 怕戴绿帽子 。因此 , 逢八回家也就成为出门在外的男人们最忌讳的日子 。
每一种习俗都因地域不同 , 而会出现多样性 。
有的地方则认为 , “七不出门 , 八不回家”特指正月初七和初八 , 因是新春佳节 , 新的一年开始之时 , 出门和回家要选择吉利日子 , 而不是每月的逢七和逢八 。
比如 , 南方民间有一句特指春节出行的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 , 初九出门空手回” , 这里指的就是正月的初七、初七、初九 , 与其他日子没有多大关系 。
有的地方则有自己的地方出门和回家的吉利日子 。如北京门头沟地区 , 旧时流传一句俗语:“要出走 , 三六九;要回家 , 二五八” , 这些日子也就被当地认为是出门和回家最吉利的日子 。
有趣的是 , 这里回家的吉利日子就有“八” , 也就是逢八回家 , 这里的人不但不忌讳 , 反而被认为是吉日 。这里的人认为 , 逢八回家 , 意味着发财发家 , 与其他地方所说的“八不回家”正好相反 。
山东一些地方则忌双日出门 , 有“要待走 , 三六九”的说法 。我国还有的地方则认为黑道日忌出门 。
尤其忌出远门和在外留宿 , 其中最忌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出门 。还有的地方忌农历十三出门 , 原因是十三的谐音为“失散” , 认为此日出门不吉利 。
旧时 , 我国民间很多地方还信杨公忌 , 百事禁忌 , 迷信的人不出门 。杨公忌 , 亦称为杨忌 , 清朝初期 , 熊伯龙编著的《无何集》:
“世俗多畏杨公忌 , 谓不宜出行 , 皆末悉其原委 , 故为所惑耳 。今按其说 , 乃是‘室火猪日’ 。其术元旦起角宿 , 依二十八宿顺数 , 值室即为杨公忌 。”
同时 ,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杨公忌的计算方式 。其计算方式是 , 从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 , 以后往下推 , 每个忌出门的日子相隔28天 。
民间还有一个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 就是在前一个忌出门的日子基础上依次减去两天 , 就是下一个忌出门的日 , 比如说 , 正月是十三 , 二月就是十一 , 三月就是初九 , 四月就是初七 , 如此等等 。
【七不出和八不归在民间有何说法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那么我国民间为什么会有“七不出门 , 八不回家”这种说法呢?
这种迷信的说法 , 现在的人看来 , 非常觉得滑稽可笑 。主要是现在人们与古代人们的宇宙观的不同 , 具体表现 , 我国古代民众宇宙观 , 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运行 ,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 。
古人认为 ,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 , 主要有三个方面 , 即天时、地利、人和 。古人认为选择“吉日” , 就是为了占“天时” 。
希望自己在“天时”的助力下 , 出门远行的路途能够排除险阻 , 能顺风顺水 , 趋利避害 , 一路平安 , 并且要办的事能够马到成功 。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心理作用 , 古代民众就把希望寄托通过选择吉日动身启程上 。
也就是因为如此 , 我国旧时民间 , 择日出行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 , 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所产生的禁忌 , 又使各地方择日出行的风俗有所不同 。
“七不出门 , 八不回家”只是一些地方流传的一种说法罢了 。各地还有各地流传的俗语 。
不过 , 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 古代无神论者早就有了批判 , 比如上文提到的《无何集》 , 就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 。
书中认为“天不故意造作” , 选择所谓的吉日一种“惑” ,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一种迷信 。
今天 , 我们对旧时的俗语 , 更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看待问题 , 要相信科学 , 破除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