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三个曾的读音

愚公移山原文中“曾”的读音“曾”字读:(céng) 。

愚公移山中三个曾的读音

文章插图
出处:《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
原文节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译文: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
【语文】课文《愚公移山》中的几个“曾”怎么读?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曾(céng):连……都……
【出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损,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曾(céng):已经
【出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曾(zēnɡ):竟然,简直 。
【出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
4.
但是因为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曾”字的注音是不同的,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014年人教版的语文书上读(céng) 。但是其他教材读作“zēnɡ” 。应该以教材和老师校正的读音为准 。
“曾”字读zēng时
1、竟,竟然<副词>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魏学洢《核舟记》)【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读zēng】 。
2、从来,一直<副词> 。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副词)岂,难道 。
4、(动词)通“增”,增加 。
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5、又:举 。
《楚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曾 ,举也 。言巫舞工巧,身体翾然若飞,似翠鸟之举也 。6、(名词)指隔两代的亲属:曾孙,曾祖父等 。
愚公移山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读什么?题:
愚公移山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读什么?
答:
愚公移山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读音为“zēng”
“曾不”连用的结构中,“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
依据如下:

“曾”
“曾”比较复杂,现在来看一段叙述 。“曾不……”,此种结构在古文中频频出现,即使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它的踪影 。例如:
(1)“曾不事农桑”,文下注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 。(白居易《观刈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版)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文下注:“‘曾’,尚,还 。”(《核舟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版)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文下解释:“曾(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愚公移山》,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05年11月版)
(4)“曾不吝情去留”,文下解释:“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五柳先生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版)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文下注释:“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瞬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曾,竟,简直 。”(《赤壁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007年6月版)
(6)“今吾且死,而候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文下注:“曾(zēng),竟然 。”(《魏公子列传》,苏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6月版)
(7)“曾不能疾走 。”文下注:“曾不能,连……都不能 。”(《触龙说赵太后》,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2004年6月版)
(8)“‘曾’不知老之将至”,文下注音并注释为:“‘曾’,zēng;乃,竟 。”(《兰亭集序》,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二册,2004年12月版)
“曾”到底念何音?如何注解?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P300),“曾”义项共九,其中(一)读zēng,其义项①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版,P1467),“曾”共八义项,其中(一)读zēng:其义项④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战国策·赵四》:“老臣疾足,曾不能疾走 。”《说文》:“曾,词之舒也 。”段注:“曾字古训乃 。”
《汉字古今义合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1057)“曾”共五义项,其中(一)读zēng,其义项①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孟子·公孙丑》:“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
【愚公移山中三个曾的读音】通过“苏教版”、“人教版”、《辞海》、《说文》、《辞源》以及《汉字古今义合解》,我们发现“曾不”连用的结构中,“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
《愚公移山》里有“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曾”是读“zēng”“céng”?读zēng 【副】 乃,竟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愚公移山》是传统的名篇,80年代以来的多次教材改革,每次教材中都选有这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三句话:“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句话中的“曾”字究竟该读什么音人教版三次教材改革中出现了三种情况:94年版的《试用本》“曾”字注音为“zēng”,解释含义为“乃、并”.01年版的《审定本》 “曾”字注音为“céng”,解释含义为“连……都”.03年版的《新课程标准本》“曾”字没有注音,解释含义为“连……都”.三次教材改革,注音和解释都有变化,究竟以哪个为准
要确定字的读音,必须先确定字的含义,什么含义读什么音,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人教版对“曾”字的含义解释为“乃、并”和“连……都”两种情况.查《辞海》《辞源》和《汉语大字典》这三部工具书,“曾”字下边都没有“连……都”这种含义,却都有“乃”这种含义.并且都注音为“zēng”,可见,当“曾”字解释为“乃”时,其读音应为“zēng”,而不能读作“céng”.《辞海》《辞源》的权威性是大家公认的,《汉语大字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六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是抽调全国数百位最有权威的专家历时多年编著的,代表了国家古汉语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既然这三部工具书都没有注明“曾”字有“连……都”这种含义,那它的读音“céng”也就失去根据了.虽然“曾”字在这三部工具书也有“céng”的读音,但它是当作“曾经”含义时才读“céng”的.所以,“曾”字解释含义为“乃”时,应读作“zēng”.
所以,《愚公移山》中的“曾”字应该按《辞海》《辞源》和《汉语大字典》的注音来读,读作“zēng”.
曾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读音 特别是核舟记和愚公移山中的.曾有两个读音:zēng和céng
读zēng时基本字义:
1.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古同“增”,增加.
3.竟,简直,还
4.姓.
读céng时基本字义:
1.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几何时.
2.古同“层”,重(chǒng ).
其中《核舟记》中: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读zēng
《愚公移山》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读cé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