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庵、观有什么不同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在旅行观光中我们常常会看见寺,庙、祠、庵、观等建筑,对于不了解的大众网友会统一把这些建筑归类于宗教建筑等,本质上来说这是错误的,那么大众常混淆的寺、庙、庵、祠、观又有什么区别呢?
寺: 【寺、庙、庵、观有什么不同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寺、庙、庵、观有什么不同 庵和寺与庙的区别

文章插图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例如古代的审判机关“大理寺”以及掌管宗庙礼仪部门的“太常寺”,西汉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的三公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为“寺”,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就住在洛阳的“鸿胪寺”经过改建之后取名为“白马寺”等,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 。
庙: 古代对于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土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的有官爵地位之人可以按照制度建立“家庙”,直到汉代以来庙逐渐地与原始的(土地庙)混在一起,又有孔子庙以及所谓的“大水冲了龙王庙”等说法 。
祠: 则是用来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也是祭祀祖先等,东汉末年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等 。
观:道教专用场所 。
庵: 庵在古代时是一种小草屋,所谓“结草为庵”,汉代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家女众(尼姑)居住的庵堂 。
因此,大众所说的寺庙一说,是指包含佛、道、两家的修行场所,如果是单独居住佛家僧人,不能说之为寺庙,所以对于寺的称呼,我们经常会称之为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