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水泊梁山在现在的哪个省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对梁山的笔墨较多 , 特别是施耐庵提到了梁山800里水泊引起后人兴趣 , 但现在梁山的水泊已经没有了 。

历史上水泊梁山在现在的哪个省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

文章插图
后人在分析梁山水泊消失的原因 , 曾认为八百里水泊只是作者比喻 , 梁山水泊并没有这样大 。
并非虚数我们读唐诗 , 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 , 桃花潭水深千尺”等描写的水的诗句 。
据此有人认为 , 梁山800里水泊只是一种虚数描写 , 并没有那样大 。但唐诗所描写的关于“水”的诗句 , 也并非是虚数 。
所谓的“万里沙” , 黄河也的确有万里之长 , 当然也有“万里沙” , 至于“万重山”、“三千尺”或许有夸张的形容 。
而梁山所谓的八百水泊 , 如果作者真是比喻水泊之大 , 为何不用千里和万里?
虽然梁山的水泊大小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去测量 , 但八百里水泊应该是虚实之间 , 是指水泊面积之大 。如果真是一个虚数 , 是一个很小的水域 , 那么梁山何以聚集起义军反抗宋朝呢?
虽然《水浒传》是小说 , 有虚构的一面 , 但宋江起义的确存在 。而宋江的起义军从人数上无法与方腊比 , 如果要起义 , 必然要选一个官兵无法征伐的险地 。
据此 , 梁山水泊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聚集地 。如果水泊面积小 , 官兵轻易能攻打 , 那没必要再守梁山了 。可以推断 , 梁山的水泊面积很大 , 要想进攻 , 需要水军作战 , 但很难达到目的 。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难以治理的河道 , 由于古代治水较难 , 因此 , 黄河在古代泛滥成灾 , 多次决口 , 在下游地区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泊地 。
在五代是 , 在梁山、东平一带 , 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 , 此后不断蓄水聚集 , 到了宋朝时 , 已经是一个范围包括梁山、郓城、东平、巨野等城的巨大水泊 , 这或许就是“八百里水泊”的来源 。
形成来源《水许传》里所说的梁山 , 其实其地名早就有 , 《尚书·禹贡》、《周礼》和《尔雅》等都曾对梁山有所记载 。
而且那时梁山南面就有水域 , 古时称“大野泽” , 秦汉时又称“巨野泽” , 唐朝再次改名的大野泽 , 这或许与巨野县的名称来源有关 。
据《元和志》记载梁山的水域“南北三百里 , 东西百余里” , 如果按面积算也有八百里之多 。因此后来“大野泽”又被叫作“梁山泊” 。可见梁山泊的水域由来已久 。
元朝《齐乘》曾这样记载“汝水西南流 , 与济水合于梁山之东北 , 回合而成泊 。”认为汝水与济水汇合而成梁山泊 , 其实这两种水形成还要归功于黄河 。
【历史上水泊梁山在现在的哪个省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清朝有位叫顾祖西的地理专家 , 他在《读史方图纪置》记述了梁山泊的来源 , 994年 , 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 , 导致山东、河南一带受灾 , 一些小的湖泊扩大 , 据此形成数百里之大的梁山泊 。
据史料记载 , 1019年 , 宋真宗在位时 , 黄河再次在滑县决口 , 此次洪水更猛 , 再次扩大了梁山泊的面积 。
1077年 , 宋神宗在位 , 黄河在滨阳一带决口 , 黄河向南改道 , 于是梁山泊便成黄河主流 , 此时梁山泊由于黄河水的不断注入 , 水域之大 , 水势之扩 , 于是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水泊 。
但现在去过梁山的朋友会发现 , 宋朝的“八百里水泊”早就不见了 , 那么当年那些浩大的水泊去哪?为何消失的如之快 。
梁山水泊并非全面部消失 , 据说现在东平湖就是梁山仅存的水域 。据史料记载 , 黄河北移是其主要原因 。
梁山水泊消失 , 还与黄河有关 。因为黄河不断带来的泥沙沉积 , 黄河又再次改道北移 , 因此注入梁山的水量就减少 。
《金史》记载 , 金世宗时 , 黄河改道 , “梁山泊水退 , 地甚广 , 已尝遗使安置屯田 。”
虽然梁山水泊的水域减少 , 但并没有消失 , 只是水量减少 。但到了元朝时 , 黄河多次泛滥成灾 , 决口达22次之多 。
梁山水泊再次水域丰盛 , 元朝有名的诗人陆仁曾有记载“尝舟过梁山泊 , 春水方生何涉漠” 。元朝水泊依然很大 。
但此时元朝开始治理黄河 , 使黄河真正实现了北迁 , 梁山水源不再来自黄河 , 但有汝水注入 , 水量太少 , 水泊开始出现萎缩 。
明朝朱棣对黄河水也进行整治 , 据明史记载:“筑戴村坝 , 遏纹南流” , 因此 , 注入梁山泊的水源基本没有了 , 此后明朝又对梁山水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 。
“河水北出济漕 , 而(东)阿、耶(城)、曹(州)、耶(城)间田出沮溯者 , 百数十万顷 。”从此梁山水泊无水后的地域 , 成为良田 。
明末清初时 , 顾炎武曾到梁山考察 , 他曾在《日知录》中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 , 古时涨水之地 , 无尺寸不耕 , 而忘其昔日为川浸矣 。”据此 , 剩下的水域也只有东平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