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丞相、宰相有什么区别 相国是什么官职

在影视剧和各类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丞相和宰相这样的称谓 。虽然相国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要低一点,但是在以隋唐之前的朝代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 。
相国、丞相、宰相有什么区别

相国、丞相、宰相有什么区别 相国是什么官职

文章插图
1、三种称谓出现的历史背景
相国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中群臣中的最高职务,比较有代表性是吕不韦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即汉王位后,也设立过相邦一职,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存在时间不长,后逐渐被丞相所取代,除了三国魏和两晋南北朝曾短暂启用过相国一职外,相国这个职位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
丞相最早出现在战国秦国,而且与相国同时并存,不过那时的丞相只是相国的副职,协助相国处理国家事务 。而到了后期,丞相逐渐替代了相国的行政权力,比如曹操就是东汉末年的丞相,他的权力与之前的相国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丞相一职在中国朝代中并不是延续存在的,而是断断续续存在,在明朝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中是不设丞相这个官职的 。像唐朝、宋朝时期,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丞相一职的 。
宰相这个称谓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相国或者丞相,涉及到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影视剧里都会出现宰相这个称谓,比如唐朝宰相狄仁杰、清宫戏《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等等都是宰相的代表人物 。
但实际上,与相国和丞相不同的是,宰相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对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官员的统称,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丞相是官职,而宰相是官衔 。
【相国、丞相、宰相有什么区别 相国是什么官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国历朝历代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宰相的官职和人物 。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因为相国和丞相频繁出现,所以这段时间,相国和丞相先后对应宰相 。
从隋唐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度之后,各个朝代对应宰相的职位不尽相同 。
唐朝来说,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令和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
到了宋朝就更复杂了,不同皇帝执政期间又有所不同,大体来说,以左仆射、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算宰相、枢密使也算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清朝以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为宰相,前文提到的刘墉就是体仁阁大学士 。
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经常听到大学士、中堂等等称谓,大学士全称是内阁大学士,康熙年间主要是三殿两阁,三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二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到了乾隆年间改为三殿三阁,三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三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
自乾隆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去世之后,保和殿不再设置大学士 。自此以后,清朝的大学士,只剩下了二殿三阁 。刘墉的体仁阁大学士算是大学士中最小的了 。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是不是明白了一些?
如果还不明白,那么,可以简单概括为,相国、丞相是官职,宰相是对除皇帝外最高行政长官的泛指、统称,可以理解为官衔,可以是多人多职 。丞相是宰相,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