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卫战是谁指挥的,日军真实伤亡 常德保卫战历史真相

1943年抗战进入尾声 ,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 , 东南亚战场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 日本东京大本营对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感到十分的无力 。

常德保卫战是谁指挥的,日军真实伤亡 常德保卫战历史真相

文章插图
而为了彻底切断中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 , 阻断滇缅公路 , 策应东南亚战场 , 日军提出“必须割断重庆同英美的关系” 。
由此 , 侵华日军发起一场大规模会战 , 用以打击中国军队继续抵抗的信心 , 一场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此展开 。
日军到底遇到怎样顽强的抵抗?八千名守城的中国军人为何在战后被称为“虎贲之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场喋血孤城的常德保卫战 。
一、日军会战 , 决心攻占常德1943年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部根据日本东京大本营的指示 , 针对国际战场日军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 , 决心发起一场大规模会战 , 击碎重庆政府继续抵抗下去的信心 , 尽快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 将兵力抽调支援其他战场 , 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
侵华日军
日军参谋长杉山更是直言 , 必须对中国采取攻势 , “杀出一条血路是能够迅速地解决中国事变的唯一重要方策 。”
侵华日军于1943年8月制定一份作战指导大纲 , 大纲内容规定 , 日军在保证现有占领区的“稳定和平”的前提下 , 发起一场秋季攻势 , 派遣主力师团第11军以及第13军分别进攻常德与广德 , 以求在第二年春季协同华北方面军彻底打通京汉铁路 。
日本东京大本营同意了该项作战计划 , 认为常德是湖南西部地区的军事经济中心 , 与长沙一同构建了重庆政府的“门户” , 一旦占领常德则既可以监视长沙 , 又可以阻遏四川 , 是一处能够对重庆产生极大威胁的战略要地 。
二、常德保卫战1943年夏季 , 日军第11军自鄂西会战后 , 已经陈兵江陵、石首一线 , 对洞庭湖地区形成战略威慑 。
10月份 , 日军集结第11集团军所属第40、第13师团驻兵于华容、石首一带;另外再次从安庆、南昌等地调集第39、第3、第116、第68师团 , 汇集于江陵一线 , 共计约10万兵力;同时调集舰船30多艘 , 汽艇300艘 , 民船上千艘 , 还在武汉地区集中飞机50多架 。
日军此战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取得一次大胜 , 压制中国守军继续向东南亚派遣远征军 , 同时也是为了鼓舞日本民间士气 。
计划作战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歼灭安乡附近的中国守军 , 扫平前进障碍;第二阶段集中主力进攻常德 , 在消灭常德、王家厂之敌后占领此地 , 切断国军增援;第三阶段在占领常德后 , 集中兵力追击残敌 。
中国方面前后共计投入约30万作战部队 , 主力为第六战区所属部队 , 包括以第10集团军下属79军、66军守卫宜都一线;30军、18军、86军驻防石牌、荣家店地区;44军、73军集结于甘家厂等地;87军、94军布防秀山地区;74军则直接进驻常德一线 。并且还有部分中美混编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 。
蒋介石
在战前蒋介石向罗斯福保证一定会守住常德 , 因此他直接下达死命令 , 要求驻守常德城的余程万57师 , 必须守住常德 , 坚持到底 。
六战区也根据这一命令 , 重新规划了作战计划 , 前期集中主力部队巩固石牌、廓河两处要塞 , 依靠纵深阻击日军进攻步伐 , 把日军拖延在常德、石门一带;后期派遣援军里应外合歼灭来犯日军 。
1943年11月1日 , 日军集结第3、13、39师团以及第17旅团向驻守在长江南岸的第10集团军所属第98师发起猛烈进攻 , 长江上是日军舰队 , 炮火轰鸣 , 天上飞的是日军战机轰轰作响 , 第98师在进攻的那刻就陷入苦战 , 不断在江防工事内阻击日军 。
第10集团军总司令在得知前线电报后 , 立即命令79军、66军前往暖水街一线设置防御阵地 , 意图在此地能阻止日军 , 拖延日军进攻速度 , 等待援军 。11月3日 , 日军主力部队强行突破江岸防线 , 直扑常德 。
11月4日 , 依照第六战区战前部署 , 各一线作战部队转移到暖水街主阵地布防 , 并且击毙日第13师团作战参谋 , 该参谋身上携带有之后前往太平洋战场作战的重要情报 , 顿时13师团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 疯狂进攻阵地以期夺回情报(此事是日军战史明确记载) 。
7日在暖水街一线作战的防守部队已经协调形成一个整体 , 而以74军为主力的二线兵团还在后方紧急运动中 , 试图抢占桃源等地 。
日军在主力部队渡河过后 , 立即向国军展开全线进攻 , 战局突变 。正面防守的国军79军暂6师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 集团军总司令命令各部队发起反击夺回前沿阵地 , 均遭惨败 , 暂6师与敌激战四日后从外围退回主阵地暖水街 。
此时日军主力已经突进主阵地前沿 , 战况危急 。第10集团军总司令决定发起阵前反击 , 以不足五个师的兵力 , 吸引日主力于暖水街、王家畈这一三角地带 , 诱敌深入 , 分割包围 。以暂6师作为诱饵 , 98师、199师正面抗击日军 , 199师则在侧翼袭击日军 。
常德之战
以期达到战略意图 , 拖延日军的进攻步伐 , 等待后方王耀武集团来援 , 同时也在尽最大努力杀伤日军有生力量 , 为其他防线减轻压力 。
暖水街阵地在坚守半周后 , 因侧翼暴露 , 成为一个突出部分 , 时刻都有被日军切断后路包围消灭的危险 , 故集团军下令固守阵地的暂6师突围 。虽然主阵地被夺 , 但国军防守力量犹存 , 98师、199师依旧在阻击日军进攻 , 66军也在固守防线 , 致使日军迟迟没能再次前进 , 一直围绕暖水街打转 , 不断遭遇国军阻击部队的进攻 , 战况胶着 。
12日 , 日军在前线与国军缠斗长达一周后 , 依旧被阻滞在暖水街一带 , 第10集团军依然死死拖延着日军进攻步伐 。而国军援军正依托渔洋关步步推进 , 如果再不突破当前局面 , 就有被两面夹击的危险 。于是 , 日军决定绕过此地 , 改变主攻方向 , 随后日军留下第39师团的两个联队在此牵制第10集团军 , 主力则进攻第29集团军 。果然 , 因为日军突然改变进攻方向 , 国军一时间没有及时调整兵力部署 , 致使坚守十余日的第一线防御阵线被日军突破 。
第29集团军防区位于滨湖一带 , 正面本来就遭受着日第3师团、第116师团的进攻 , 在日军调整主攻方向后 , 前沿阵地压力骤增 , 很快就被突破 。依令放弃阵地撤回石门一线防守 。
同时调集44军、73军巩固侧翼防线 , 但44军军长以“久战疲乏”为由率部队临阵脱逃 , 致使29集团军侧翼完全暴露在日军眼皮底下 。
而且石门一带的防线 , 居然没有任何完备的工事 , 只有一条20多公里的散兵坑 。加上44军不战而退 , 侧翼暴露 , 驻防部队只得背对着日军的进攻抢挖工事 , 73军命令所部暂5师在石门阵地构筑工事 , 又令77师与15师则在外围与日军展开野战 。
73军
日军集中两个师团的兵力强攻石门 , 并且在野战中彻底击败国军 , 防守的73军抵挡不住 , 被日军打得“千疮百孔” , 毫无招架之力 。
14日 , 日军发起总攻并且派出一支部队从原44军防线越过前沿阵地 , 截断73军退路 , 石门右翼被突破 , 73军陷入绝境 。
军令部次长为救援73军 , 绕过第六战区直接电告集团军总司令请求允许73军突围 。当晚 , 73军在留下暂5师掩护后 , 连夜突围 。
但此时日军已经做好埋伏 , 在73军涉水渡河时发起进攻 , 打散73军剩余两个师的编制 , 部队溃散纷纷逃亡 , 军长汪之斌率残部退往慈利收容溃散的部队 。
15日黄昏留守石门的暂5师开始撤退 , 但日军早已严阵以待 , 在暂5师渡河撤退时立即围攻 , 部队损失惨重 。
师长彭士量亲自指挥剩余部队奋力冲击日军战线 , 以求打开突破口 , 在南岩门口被机枪扫射 , 当场阵亡 , 暂5师在撤退过程中伤亡殆尽 。
石门失守后 , 29集团军虽然依旧在竭力抵抗 , 但已经于事无补 , 日军已经冲过缺口 , 直扑侧翼防线 。44军150师和161师被日军层层击败 , 防线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
为避免被日军包围全歼 , 44军军长下令放弃阵地 , 意图自保 , 但此时日军主力已经渡河攻来 , 石门一带已经无险可守 , 44军根本来不及布防 , 在被日军主力进攻一番后只得狼狈后撤 。
17日 , 日军在突破石门后 , 一直待命在洞庭湖地区的日第16师团以及第3师团一部与其汇合 , 直攻常德 。并命令第39师团牵制住第10集团军 , 务必使其无法派兵增援其他战线;
同时又以第3、第13师团外加17旅团 , 58师团一部的强大兵力 , 正面进攻国军慈利防线;116师团从侧面继续追击44军;68师团通过水运直接在常德登陆 。
此时国军战前所部署的第一道防御阵线已经被突破 , 第29集团军 , 第10集团军以及撤往慈利的74军 , 已经被日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 只能不断的后撤 。
血战常德
国军被日军切断为数段 , 日军第13师团 , 第68师团纷纷向南猛进 , 目标直指常德 。
一时间战局豁然开朗 , 六战区急命增援王耀武集团快速赶赴前线 , 阻击日军 。但此时日军116师团与日第11军一路猛攻44军 , 并尾随日军直至陬县、临澧一线 , 只要此处防线被突破 , 日军就可以直取常德 。
为了及早到达常德 , 摆脱国军的阻截 。在右翼日第3师团 , 13师团一直在抵御着74军的增援部队;左侧则以第68师团于安乡登陆 , 由此构成了对常德南面的包围圈 。
21日晚 , 为了打开常德前线门户桃源 , 日军在轰炸之后还空投一个中队的伞兵 , 在此驻守的44军独立团没见过伞兵空降 , 被日军辅以一个混成旅团击败 。于是日军第3师团与116师团的109联队汇合猛攻150师 。
师长许国璋接到战区严令不准后撤 , 于是率部拼命死战 , 但敌我双方差距过大 , 150师完全抵挡不住日第116师团的进攻 , 激战半日部队伤亡便已过半 。
眼见日军即将突破防线 , 急令师属工兵连阻击 , 但不到半小时工兵连便全体阵亡 。许师长亲率第450团上前阻击 , 深受重创昏迷不醒 , 150师全军覆没 。
许国璋师长被救治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撤退 , 部队溃亡 , 悲愤交加 , 怒斥身边警卫怎么可以违背命令擅自后撤 , 夺过警卫配枪开枪自尽 , 护卫来不及救治当场自杀身亡 。
所属集团军总司令听闻噩耗 , 大为震惊 , 电令第162师副师长暂代150师师长一职 , 率领残部退回后方修整 。
在桃源沦陷后 , 王耀武集团下辖第100军先锋部队第19师终于赶到战场 。该部师长深知自己的行进速度关系全局 , 命令部队强行军 , 每日行进70公里 。在部队到达黄石时 , 已经疲惫不堪 , 但仍令部队立刻投入战斗 , 激战半日后不敌日第3师团 , 被迫撤出修整 。
常德保卫战
21日已经发现战况不对的第10集团军 , 虽然也已经转移进攻方向 , 但是却被日第39师团拼死拖住 , 第10集团军进展缓慢 。而第29集团军则是伤亡惨重 , 不足以增援亟需修整 。
此时日第3师团以及第116师团占据桃源 , 第13师团占据慈利 , 第68师团占领汉寿 。
就此主攻常德的四个日主力师团已经全部部署完毕 , 合围常德 , 日前锋探路部队也已经与常德守军交战 , 常德危在旦夕 。
早在5月份的时候 , 第57师就已经入驻常德 , 修建防御工事 , 同时安排撤离城内普通民众 , 在日军围攻常德时城内就只留有八千守卫部队 。
57师师长余万程被称作国军防卫战第一人 , 在上高会战中硬是死守上高城 , 使得国军得以顺利地完成预定战略目标 , 成功围歼日第34师团 。
11月3日 , 进入常德阵地 。此时的常德 , 城内各交通要道都浇筑着水泥堡垒 , 制高点架设火力点;城墙上则是枪机、迫击炮 , 并且封死城门 。
仅留一处作为出入口;城外则是精心构造的阵地防御 , 用以阻击日军进攻 , 整个常德城的防御体系 , 由内而外形成三重防御 。
57师还配有74军下辖一个762炮兵营 , 一个连的战防炮 , 一个排的高射炮 , 火炮火力雄厚 。所属第170团防守城西 , 第171团防守城东 , 第168团守御城北 , 城南则是沅江有江河之险 。
集团军总指挥孙连仲又调第63师第188团留守德山 , 守卫沅江57师渡口 , 与常德形成掎角之势 。而44军败退沅江后则驻守常德外围据点 , 但这些据点远离常德 , 根本就无法援救常德 。
1943年11月18日 , 57师169团在涂家湖警戒部队与敌第116师团与第68师团前锋部队接战 , 常德保卫战就此打响 。
22日日军第11军开始按照部署集结兵力 , 并向常德发起试探性进攻 。与此同时 , 国军第99军与第68师团在汉寿对峙 , 第74军驻防慈利以南 , 第100军在桃源以南 。
战局十分清晰 , 日军攻破常德则国军战败 , 所有部署都将毫无意义;常德守住 , 则日军陷入四面合围的状态 , 绞杀其部 。
常德保卫战
所以常德保卫战在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状态 , 敌我双方不仅在城外阵地上拼死作战 , 城墙上也是一片胶着 , 后期日军攻入城内 , 巷战更是惨烈 , 八千守军最后仅有83人突围而出 。
日第116师团因为在会战前期 , 部队作战较少因此保存大量实力 , 此刻整个师团都用于攻城战 , 意图以压倒性的兵力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 。
第一战便是德山 , 仅仅一天一夜德山阵地就已然失守 , 常德对外联络的交通枢纽被日军占领 , 57师退路被截断 , 守卫的188团向第100军靠拢 。
24日已经在常德城外集结完毕作为主攻的日第116师团 , 随即对常德发起总攻 , 师团长山本三男采取的依旧是日军传统的攻城战法 , 先以大炮猛烈轰炸城墙防御 , 再之后步坦协同进攻常德 , 并派遣敢死队集中进攻 。
国军为了抵抗日军步兵的进攻多次展开近身肉搏战 , 使得日军迟迟无法攻破城墙防线 , 但国军也因此损失惨重 。
日军见步兵长时间没有进展 , 随即再度动用炮兵 , 以强大的火力覆盖轰炸城墙工事 , 时至下午工事被日炮兵摧毁 , 日步兵随即冲锋攻入瓮城(城池建造有三重 , 分别为外城 , 瓮城以及内城) 。
防御部队在各自长官带领下 , 用手榴弹 , 刺刀阻止日军进攻 , 国军以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最终将攻入的日军截断歼灭 。
第170团防御的城西是日军主攻方向 , 日军集中兵力猛攻此处 , 并且为了阻止守军守城 , 日军除了炮火覆盖外 , 还释放大量的催泪瓦斯 。
团长孙进贤亲率部队反攻 , 一营长张挺林更是负伤七次之多 , 但始终坚守阵地直至壮烈殉国 。二营长彭幼威见日军已然攻入阵地 , 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 最终击退日军进攻 。
白刃战
第169团阵地遇敌第116师团第109联队进攻 , 但日军联队长却采用整齐冲锋的战术(记录于国军常德会战的资料中) , 团长柴意新则命令部队凭险据守 , 集中火力杀伤日军 , 代理联队长铃木立被当场击毙 , 3大队队长马村也被打死 , 日军损失过半却连城垣边都没摸到 。
25日敌增兵第120联队进攻169团 , 该联队在发起进攻前 , 于战场立誓贯彻“武士道 , 为天皇尽忠” , 誓毕全联队在联队长的带领下疯狂进攻 , 柴团长沉着应对在等待日军逼近防线时用机枪扫射前沿队伍 , 再用迫击炮轰炸后面部队 , 日军遭遇重创狼狈后撤
日军又命令第3师团第6联队从后面包抄国军 , 联队长中细卢一在与自己的幕僚一起侦查地形时被169团1营战士发现 , 而极具巧合的是此时正好有一支中美混合的P-40驱逐机小队 , 在汇报给师长余程万后 , 立刻电令空军扫射 , 第6联队队长被当场击毙 , 第6联队指挥系统混乱 , 被169团阻击在江岸边 。
虽然57师奋战到底 , 但仍旧无法阻挡日军强大的攻势 , 至25日下午 , 日军再次集结一个联队的兵力猛攻常德 , 国军各式炮弹已经用完 , 再无远程打击之力 , 日军则藉此以大炮轰击 , 意图一举攻入常德 。
169团一营长郭章嘉率部抵抗 , 以身殉国 。170团三营长酆鸿均死战不退 , 坚守城垣阵地于日军近身刺刀战 , 被日军刺入要害当场阵亡 。
在日军疯狂的进攻下 , 外城 , 瓮城相继失守 , 守军被迫退守内城 , 残酷的巷战就此拉开 。
国军团级编制虽然被打散 , 但是仍以营连为单位阻击日军进攻 , 国军利用城内的民屋、街道、建筑物等层层设防 , 白刃战 , 肉搏战多次展开 , 日军进展十分缓慢 。
对此情形 , 日军指挥官横山勇恼怒异常 , 下令日航空队不用顾及步兵伤亡 , 向城内投放燃烧弹 , 常德场内一片火海 。
横山勇剧照
见此 , 横山勇再度下令集中兵力进攻 , 但被依旧坚守阵地的国军击退 , 日第133联队1大队队长协屋复被击毙 , 日军进攻的势头再次被遏制 。
残酷的巷战使得敌我双方都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 贾家巷防守队伍是171团3连一排 , 硬是依托阵地 , 顽强的抵抗日一个大队的冲锋 , 日军用炮火轰炸 , 随后步兵冲锋 , 排长殷惠仁带领仅存的八名战士向日军发起反击 , 殷排长在冲入日军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
师长余程万更是电报六战区司令部 , 表示自己誓与常德共存亡的决心 , 虽然日军攻势猛烈 , 部队伤亡惨重 , 但是士气依旧旺盛 , “咸抱决心 , 愿与常城共存亡!”
时至1943年11月28日 , 日军已经与57师展开多日巷战 , 日军指挥官横山勇极为愤怒57师的顽强抵抗 , 下令用炮火逐区逐段的轰炸常德城内建筑 , 并命令日航空队大肆轰炸 。
据日军战史记载 , 横山勇甚至在炮火轰炸时不顾及自身部队安全 , 强令炮兵推进至第一线展开轰炸 , 57师伤亡殆尽 。最后师长余程万命令把城内的警察、后勤、师部行政人员统统编入作战部队 , 由171团副团长高子曰率领 , 抵抗日军进攻 。
1943年12月1日 , 在与援军无法联络后 , 57师所守阵地已不足三百公尺宽 , 对援军已然绝望的余程万向六战区司令部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弹尽 , 援绝 , 人无 , 城已破”又言“友军观望不前 , 职率师部 , 誓死为止” 。
12月3日凌晨2点 , 余程万决意突围寻找那一支迟迟没有消息的援军 , 命令169团固守阵地 , 柴团长立即答应“我等在此死守 , 等师长率军来援”
四点 , 余师长率残部200余人突围 。169团团长柴意新带领守卫部队百余人进入双忠巷阵地.
清晨日军发起进攻 , 柴团长在弹药告罄后使用大刀长矛与日军肉搏 , 混战中被流弹击中倒地阵亡 , 所属官兵全部牺牲 , 常德城的最后一块阵地陷落 , 常德失守 。
右余程万师长
突围而出的二百余人遭遇日军猛烈追击 , 队伍被完全打散 , 日军一路追击 , 最终余程万师长仅收拢残部83人 , 其余尽皆阵亡 。
三、收复常德日军在占领常德后深感“由于兵力所限及其他原因”请求撤退 , 侵华日军军部 , 则回电同意了这一请求 , 命令第11军自己选择撤退的时间 , 安排部队撤退 。
9日 , 日军第11军下令部队于11日撤回 , 要求所属各部于12日到达石门一线 , 准备渡河返回 。
13日国军所属增援部队开始反攻 , 在激战六天后 , 于20日收复常德 , 常德会战以胜利告终 , 让人惊喜的是在收复常德后 , 还有57师三百余士兵存活 。
57师死守常德十八天 , 八千守军最终仅有83人突围而出 , 抗击着数倍于己的敌军 , 血战不止 , 消息传出后 , 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57师也被称为“虎贲”之师 。
【常德保卫战是谁指挥的,日军真实伤亡 常德保卫战历史真相】此次会战粉碎了日军的战略意图 , 在艰难地相持阶段 , 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 更加坚定了全国军民长期抗战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