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叛张作霖 郭松龄真实的历史评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 , 郭松龄战功卓著 , 遭到奉系军阀内部新、老各派如张作相、杨宇霆等人的嫉恨排挤 。1925年11月23日 , 松龄率军7万倒戈 , 通电提出三项要求即反内战求和平、张作霖下野、张学良执掌大权 。倒戈部队于12月5日占领锦州逼近沈阳 , 12月23、24两日 , 倒戈军队在巨流河决战中失败 。《关东文化大辞典》载 , “郭松龄与其妻韩淑秀化装潜入民家 , 被发现后枪毙 。”

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叛张作霖 郭松龄真实的历史评价

文章插图
后人对郭松龄的评价颇具争议 , 有人骂其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 也有人说他是是忠贞报国的义士 , 那么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少年多奇节郭松龄 , 1882年出生于沈阳一个贫苦书香家庭 , 1906年考入陆军速成学堂 , 后就读于北京陆军大学 。早年间曾加入同盟会 , 参加过四川保路运动 , 辛亥革命爆发时回家乡组织武装响应革命 , 后到广州投奔孙中山 。据张魁堂《张学良传》记载 , 郭松龄曾向孙中山陈述个人的革命思想 , “军人若为军阀利用 , 造成特殊势力 , 实为共和之障 , 故其自身亦需革命 。”“欲谋真正共和 , 须由军人革命 。”显而易见 , 郭松龄的思想倾向共和革命 , 反对军阀割据 。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失败后 , 郭松龄在广州难以安身 , 他决定返回东北投靠奉军 。《辽宁文史资料》第十六辑记 , “余拟回奉 , 投身奉天军阀巢窟 , 谋夺兵权 , 潜蓄势力 , 以图根本改造 。”
投身奉军郭松龄初任东北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 , 在张学良的屡次力荐下得到重用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 , 奉系多路军队惨败 , 唯有张学良、郭松龄的东路第二梯队同数倍之敌血战 , 粉碎吴佩孚进军关东的计划;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 郭松龄又在九门口取得大胜 。
就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 , 冯玉祥在吴佩孚逼迫下倒戈发动“北京政变” , 孙中山致电冯玉祥表示“建设大计并须决定 。拟即日与诸兄晤商 。”《孙中山文集》第11卷《致泽村幸夫电》称 “中国正遭遇即将迈上统一路途之重大时机 。”冯玉祥复电邀请孙中山北上 , 孙中山于11月10日发表《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指出:“北伐之目的 , 不仅在覆灭曹吴(指曹锟、吴佩孚) , 尤在曹吴覆灭之后 , 永无同样继起之人;换言之 , 北伐之目的 , 不仅在推翻军阀 , 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
3日后 , 孙中山启程北上 , 于12月14日抵达天津 , 受到两万群众热情欢迎 。此时北京又展开新一轮军阀斗争 , 段祺瑞抵制孙中山 , 孙中山忧劳成疾肝病发作 , 于12月31日抵达北京 , 在车站发表《入京宣言》宣布 , “来京不是为争地位和权力 , 而是特来商讨救国 。”双方会议不欢而散 ,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 , 临终前仍旧勉励同志“和平、奋斗、救中国” 。
郭松龄反对军阀解救中国的思想坚定 , 随着孙中山的去逝 , 使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急迫性 。加之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 郭松龄屡立战功却没有论功行赏 , 而战绩平平的杨宇霆、姜登选却被任命为一省封疆之任 , 其余各派也捞了不少好处 , 这使郭松龄看透了军阀平衡派系的伎俩 , 也加深了他反对军阀混战、促进全国统一的强烈诉求 。
决意倒戈斗军阀1925年10月 , 郭松龄受命赴日本观摩陆军演习 , 日方向郭松龄透露张作霖欲攻打国民军的计划 , 且欲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获得日方提供军火支持的承诺 。吴锡祺《冯玉祥、郭松龄联合反对张作霖的经过》记载郭松龄称 , “国家危殆到今天这个地步 , 张作霖还不惜为个人出卖国家 。他这种做法 , 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的 。我是国家的军人 , 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 , 他若真打国民军 , 我就打他!”
显然 , 郭松龄早已划清个人恩怨与民族大义 , 从日本返回奉天后 , 郭松龄联络冯玉祥、李景林起兵反奉 , 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 , 发兵攻击杨宇霆 , 扣押枪杀姜登选 。《中华民国资料集》载战争初期 , 郭松龄进军迅速 , 直扑张作霖的大本营 , 但是由于冯玉祥始终没有援助郭松龄 , 又攻击李景林夺取直隶 , 使得李景林倒向张作霖转而进攻郭松龄 , 又加上日军加入作战 , 12月24日郭松龄战败 。
《张作霖捕杀郭松龄到六封电报》:“本日我军正面及右翼两军向叛军包围 , 新民陷落在即 。郭逆及其旅长等均避入新民日领馆 , 商由日领馆转请免其罪谴 。该逆所部现正从事收容 , 结束在即 。”事实上 , 郭松龄并未避入日本领事馆 , 当日晚上奉军抓获郭松龄夫妇 , 随即进行枪决 。至此 , 郭松龄倒戈事件告一段落 。
后人评价1、忘恩负义的小人
坊间流言称 , 郭松龄倒戈之是“以下犯上”“恩将仇报” 。郭松龄如果知道有人这样评价自己 , 恐怕会冷笑而嗤之以鼻 , 他决意倒戈之际便与军阀划清界限 , 其人自始至终也不是张作霖的仆人、家臣 , 更不是外国扶植圈养的走狗军阀 , 而是堂堂正正的国家军人 , 故为国死难在所不辞 , 胜为虎作伥的军阀走狗之辈远矣!若谈忘恩负义 , 军阀衣食取用于民作威作福 , 平生但知祸国殃民 , 故军阀与国与民才是真正的忘恩负义 。
2、争权夺利之徒
郭松龄屡立大功 , 战后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位 , 而杨宇霆、姜登选战绩平平却掌控一省封疆 , 郭松龄自然有不甘!军阀中从不乏争权夺利之徒 , 但未见争权夺利之徒从容为国抛头颅、洒热血!
张作霖不是论功行赏 , 而是以亲疏拿捏部下众将 , 为维持其统治 , 不惜以“二十一条”为条件获取日本支援 。经过倒戈事件的教训 , 张作霖认识到一旦卖国 , 人人得而诛之 。
3、有情有义之人
郭松龄夫妇都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 《郭松龄反奉见闻》记载 , 兵败后 , 郭松龄和韩淑秀同时被抓获枪毙 , 郭松龄说自己是为了追求大义而死 , 韩淑秀则说自己的丈夫为国家慷慨赴死 , 自己作为妻子自当相随 。
倒戈发生时 , 向来反对亲日的林长民奔赴东北投效郭松龄 , 担任幕僚反对军阀 , 在战争中不幸中流弹身亡 , 这时他的女儿林徽因还在留学 , 梁启超为林长民办了丧事 。
4、合格的军人
郭松龄在部下官兵中享有“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的称誉 , 郭松龄在军队中推行军需独立 , 这样军需不再是长官的私人账房 , 而是部队供给的保障 。郭松龄常说:“凡平日升官心切的人 , 就是战时最怕死的人;平时钻营门路的人 , 就是轻弃职守的人 。”
【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叛张作霖 郭松龄真实的历史评价】无论作何评论 , 这都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