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谁继承了皇位 唐朝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

“自今改制敕为诰 , 表疏称太上皇 。四海军国事 , 皆先取皇帝进止 , 仍奏朕知 , 俟克复上京 , 朕 不复预事 。”——唐太宗李隆基 《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后谁继承了皇位 唐朝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

文章插图
唐玄宗李隆基 , 因为安史之乱而出逃四川 , 在他尚人世之时 , 他的儿子(太子)李亨 , 就急着在灵武继位做了皇帝 , 史称唐肃宗 。李亨称帝既不是李隆基的禅让 , 也未征求李隆基的允许 。并且李亨一反常例 , 没有等到称帝后的第二年再改年号 , 当年就把年号天宝改成了至德 , 李亨为什么会这么着急称帝呢?
李亨方面的原因李亨未必是历代最憋屈的皇太子 , 但是要给历代憋屈的皇太子做个统计 , 李亨的排名应该不会低 。李亨并不是李隆基立下的第一位太子 , 第一位太子叫李瑛(曾用名李嗣谦) , 不过被李隆基给废了 , 还给杀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当时李隆基宠爱武惠妃 , 有心把武惠妃立为皇后 , 而很多大臣都反对 , 认为如果立武惠妃为后 , 则“太子必危” , 因为皇后和太子如果不是嫡亲 , 未来很容易出问题 。
不过真正让李隆基下定决心废太子的 , 是第二个原因 , 李瑛的亲妈赵丽妃“以倡进 , 善歌舞 , 帝在潞得幸 。” ,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 赵丽妃是李隆基早年认识的一个歌妓 , 靠着才艺上的位 。这对李隆基来说 , 是非常不体面的事情 , 当时和李瑛一起被处死的李琚、李瑶二人的母亲也是出身低微 。骆驼认为所有的巧合 , 都只是一时没有发现原因的刻意 , 所以李瑛等三人同时被处死 , 一定是李隆基刻意而为 。
替补上场的李亨 , 在太子的位置上过得并不开心 。因为李隆基本人 , 就是靠着政变才坐稳皇帝的位置 , 所以他对任何可能影响他统治的人都很提防 , 而太子更是首当其冲 , 因此李亨一直生活在李隆基的高压下 。其次时任宰相的李林甫 , 和武惠妃的交情莫逆 , 为了报答武惠妃提点之恩(不光是报恩 , 实际上是形成了政治联盟) , 他有意辅佐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当太子 , 所以对李亨也是虎视眈眈 。
李亨当太子后 , 李林甫发动了多次打击 , 差点就把李亨拉下水 , 比较有名的有皇甫惟明、韦坚案 , 杜有邻、柳勣案 , 王忠嗣、杨慎矜案(骆驼回来再细说这三大案) , 这三大案任意一个都可能把李亨拉下太子之位 。李林甫之所以敢如此行事 , 背后没有李隆基默许 , 骆驼是不信的 。虽然最后李亨本人没事 , 但亲近李亨的势力却被瓦解了个差不多 。后来杨国忠上位后 , 依然继承了李林甫的对李亨的态度 , “浅谋不利 , 为患久之” 。
当李亨在太子的位子上 , 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时 , 他对于李隆基的感情也越来越疏离 。所以当有个当家做主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 , 他没有犹豫 , 果断地把它揽入了怀里 。而当时在李亨身边的大臣 , 也起了很大作用 , 他们积极敦促李亨继位 。他们的目的有两个 , 一个是早点立一个带头大哥 , 方便收复旧河山 , 另一个是为了他们自己 , 李亨如果能继位 , 他们也能收获丰厚的拥立之功 。
李隆基方面的原因按理说 , 在李隆基没有主动禅位的情况下 , 李亨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 , 毕竟缺少合法的手续 , 而且玉玺什么的硬件他也没有 。如果李隆基振臂一呼 , 号召天下人勤王护驾 , 李亨这个皇帝就很难做了 。但是李隆基怂了 , 他没有这样做 , 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 , 或者是他作为父亲打算迁就儿子 , 而是因为他没有站出来的底气 。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后 , 他变成了“李跑跑” , 而且在马嵬驿 , 又被手下逼着处死了他的挚爱杨贵妃 , 他此时的威望已经被踩在了脚底下 , 已经混到了“慰劳军士 , 令收队 , 军士不应”的地步 。而他当时带领的嫡系部队(禁卫军) , 也只有区区千人 , 他逃往四川时 , 都没敢直接去 , 而是先绕道去了陕西扶风 , 因为四川曾是已经死去的杨国忠的势力范围(他曾兼任剑南节度使) 。在深思熟虑后 , 李隆基明白自己已经无力回天 , 要想恢复李唐江山 , 只能依靠李亨 , 于是他就没在挣扎 。
小结【安史之乱后谁继承了皇位 唐朝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李亨之所以在李隆基活着的时候就急于称帝 , 一是他想借此机会 , 把自己的山头立起来 , 要不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 等李隆基恢复过来 , 他自身的安危又会变成一个未知数 。其次是李隆基已经萎了 , 他没有实力制止儿子的这种行为 , 要不然以他前半生所展现出来的魄力 , 他是绝不会放任不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