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对应的是什么研究

什么是"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区别是什么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

实证研究对应的是什么研究

文章插图
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区别有以下几点 。
1、定义的角度不同 。实证研究是相对于规范研究而言,是指利用已有数据对过去经验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而案例研究,是以解释某一案例的方式来获取我们自身所需要的信息 。例研究可以用到实证研究这一方法工具 。
2、研究方法不同 。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实地研究的一种 。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场景为对象,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状况 。
3、起源不同 。
案例研究乃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始 。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法律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压力 。

其一是传统的教学法受到全面反对;其二是法律文献急剧增长,这种增长首先是因为法律本身具有发展性,其次是在承认判例为法律的渊源之一的美国表现尤为明显 。
兰德尔认为,“法律条文的意义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案例中得以扩展 。这种发展大体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追寻 。”由此揭开了案例法的序幕
实证研究的产生: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 。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 。
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

_实证研究

_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方法中,与实证研究方法相对应的叫什么方法规范分析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则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或者说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这一类的问题 。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问题 。规范分析则与实证分析不同,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
规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进行分析以前,要先确定相应的准则,然后再依据这些准则来分析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 。如果不符合,那么,其偏离的程度如何,应当如何调整,等等 。

实证研究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说明研究现象“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实证研究就是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它回答的是: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
实证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物的验证(即所谓“实证”)来概括和说明已有的结论是否正确 。它的主要作用或者说重点,是“说”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做出事物究竟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样的结论 。
什么叫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
1、数理实证研究
数理实证研究比较适合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 。社会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而运用数学计量工具可以将有关影响因素予以固定,从而把握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变量内生性、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问题 。
但数理实证研究对于数据质量相对要求较高,数据录入和操作错误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 。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数据录入中保持高度警觉,有意识地避免操作失误 。
2、案例实证研究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积累不同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形成对于问题的实感,也可以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资料,从现实获取灵感源泉 。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全国各地差别很大,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状况有一个真实的判断 。但也存在着凭借个案研究试图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问题 。如何将个案研究获得的实感与理论构建结合起来,是当前三农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
扩展资料
实证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
2、设定假设条件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行为是有其特征所决定,试图把所有复杂因素都包括进去,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为此,必须对某一理论所使用的条件进行设定 。
当然,假设的条件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运用实证研究法研究问题,必须正确设定假设条件 。
3、提出理论假说 。假说是对于现象进行客观研究所得出的暂时性结论,也就是未经过证明的结论 。假说对研究对象现象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但还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
4、验证 。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时间对假说进行检验,用事实检验其正确与否 。检验包括应用假说对现象的运动发展进行预测 。
-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
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积累不同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形成对于问题的实感,也可以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资料,从现实获取灵感源泉 。
投稿指南
1、请作者在投稿时,在稿件首页注明关键词、中英文提要,另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便于联系的电话、电子信箱等 。
2、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对所引用的材料和引文出处作认真仔细的校订 。
3、凡有数学公式、曲线图的文稿,务必字迹清楚、规范,图形清晰,数字绝对准确,以免误排 。
【实证研究对应的是什么研究】4、发表的文章,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转载,请在投稿时声明 。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证研究,另一种是什么?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相对的是规范研究 。
所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 。追朔西方经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划分并不是一个新的论调,只是在我国的影响范围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 。两者在中国的争论还没有达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的区别应趋从于西方哲学关于对感性认识论和理性认识论的争辩 。可以说从西方哲学的构建之初就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重看法: 感性认识论者认为只有历史归纳法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唯一有效路径,他们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理性认识论者的关于科学理性可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一切难题的批判之上,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只能从人类的认识经验中寻找答案,所谓的事实后面的本质问题是不存的,或者即使存在,凭借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也不能为人类所了解和利用,人类只能认识经验以内的东西,至于超出经验的东西不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应该交给哲学家去研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感性认识论者只相信经验的东西,强烈反对用逻辑和思辨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推崇备至,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能力来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可以发现社会科学领域的任何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强调人类要剥去感性认识虚假的外衣,用理性来审视一切,用理性来重估一切价值判断,这一认识方法甚至在西方哲学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能够在实验室里面模仿现实世界,进而建立模型来进行仿真,而只有凭借科学家的理性思维通过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逻辑规则,运用数学的方法建构起一个个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直观的认识的问题,或采用局部均衡或采用整体均衡的方法进行求解.理性主义者只相信经过人类的理性加工过的东西,不相信感性的东西,从而把理性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正是基于哲学上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学派,前者反对后者把经济学的研究建立在几个简单的不合现实的基本假设之上,认识他们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这种批判方法正抓住了规范经济学的理论硬核,给与了致命一击,他们还反对逻辑推演的方法,强调历史归纳法的绝对地位.而后者反对前者只注重经验的东西,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他们说归纳的东西只能说明过去的事实,而不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帮助.不能从纷繁丛杂的事物中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他们强调人类理性认识的绝对地位.
另外二者在进行理论构架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理论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
对二者联系的讨论应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之上,实证的分析方法是获得资料的有效手段,使人类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起点,但还需要人类对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舍,从中提升出对研究有用的东西,并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从而形成真理性的认识,用来指导实践.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试图把二者联系起来,如威廉.配第,马克思,亚当.斯密,凯恩斯等都做出来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