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和猫头鹰的区别

猫头鹰是不是就是鸮?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

雕鸮和猫头鹰的区别

文章插图
鸮,为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 。古时又叫“鸱”、“鸱鸺”、“逐魂鸟”、“猫王鸟”等 。因其头部似猫,故俗称“猫头鹰” 。
鸮是鸮形目鸟类的总称,总数超过130余种,是现存鸟类种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有,大部分的种类为夜行性肉食动物 。
鸮形目鸟类的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 。因为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鸮形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所以有猫头鹰的叫法,猫头鹰是鸮的俗称,两者没有区别 。
扩展资料
鸮现在用来命名鸮形目猛禽,该目猛禽均为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现存约140种,其中体型最大者是雕鸮,常见的种类有长耳鸮、短耳鸮、仓鸮、草鸮、雪鸮等 。
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夜行性猛禽,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猫头鹰的眼睛只能向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 。猫头鹰的脖子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 。
猫头鹰在夜间捕食,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它的听力十分敏锐,两只耳朵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样有利于根据地面猎物发出的声音来确定猎物的正确位置 。
【雕鸮和猫头鹰的区别】——鸮
鸮和猫头鹰区别是什么?鸮和猫头鹰没有区别
鸮,为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 。古时又叫“鸱”、“鸱鸺”、“逐魂鸟”、“猫王鸟”等 。因其头部似猫,故俗称“猫头鹰” 。鸮大多习惯在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 。
鸮的喙和爪都弯曲呈钩状,锐利,嘴基具蜡膜 。两眼生在前方,四周羽毛成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 。周边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 。95%的食物是鼠类,间或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 。
扩展资料
文化象征
1、我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当做“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称之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做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
2、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是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被认为可预示事件),因而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 。
3、在日本,猫头鹰被称为是福鸟,因其日语发音“ふくろう”的谐音“不苦労”带有吉祥之意,还成为长野冬奥会的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人们害怕猫头鹰就认为可以用它来驱除邪恶 。据此,残害猫头鹰的多马人,却用猫头鹰的模拟像来镇邪恶 。
——鸮
——中国的猫头鹰种类
夜枭与猫头鹰的区别夜枭与猫头鹰没有区别,夜枭是猫头鹰的别称 。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 。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 。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 。
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 。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 。
生活习性
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
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xiūliú"、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犹如醉酒 。
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 。它们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几丁质等残物渣滓集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余 。科学家可以根据对食丸的分析,了解它们的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