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

文章插图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晚于春秋 。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
解释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
纸:书 。上:上面。谈:谈论 。兵:用兵 。
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
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传,不知合变也 。"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
文言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参考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 。"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
词语解释
(1)少时;小时候 。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以,认为 。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
(5)难:驳倒 。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
(8)赵:赵国 。
(9)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约束,规矩 。
(11)坑(kēng):活埋 。
(12)尝:曾经 。
(13)卒:步兵,士兵 。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
(15)佯:假装 。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
翻译句子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
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
三、纸上谈兵现用来比喻: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
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故 ①括母问奢其故:原因,缘故
②故渔者歌曰:因此
以 ①以天下莫能当:认为
②以此夸能:用
③记日以还:来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⑤俯身倾耳以请:表修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而"
⑥以此自终:凭借
遂 ①数十万之众遂降秦: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易 ①而括易言之:轻易
②易置军吏:撤换
善 ①然不谓善:好,对的事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然 ①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然而
②屋舍俨然:·····的样子
自 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从
②并自为其名:自己
尝 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曾经
②险阻艰难,备尝之矣:经历
绝 ①而绝其粮道:隔断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2、古今异义
①秦将白起闻之:闻 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
②兵,死地也:兵 古:战争
今:士兵
③破赵军者必括也:破 古:灭亡
今:使······破碎
词语辨析
【成语性质】贬义词 。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
成语示例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 。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 。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 。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 。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
英语解释
existing only on paper
fight on paper
mere paper talk
indulge in empty talk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
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出处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
词语辨析
辨析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 。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原文(1)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欲:想要 。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
恐:害怕,恐怕 。
设验:设法试探 。
持:带着 。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
误:错误;误会 。
左右:身边的人 。
或:有的人 。
阿顺:阿谀奉承 。
因:于是,就 。
阴,暗中 。
中(zhòng),中伤 。
法,刑法 。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诸:那些
皆:都 。
译文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
原文(2)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臣半言鹿,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汉·陆贾《新语·辨惑》)
注释
误:错误;误会 。
半:一半 。
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
译文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
史记著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师从道家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
相关人物
赵高
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
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 。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 。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 。"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 。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 。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 。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 。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 。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 。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 。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 。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 。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 。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 。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 。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 。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 。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 。以平民之礼葬 。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
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纸上谈兵,语法:纸上谈兵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纸上谈兵造句
1、井然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会异想天开,今天说要做个这个,明天说要做个那个,都是纸上谈兵,天马行空,没有一点可执行性 。
2、奥巴马总统掷地有声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欢迎和如潮的掌声,不过若还是纸上谈兵也会很快被遗忘 。
3、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 。
4、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最后失了街庭 。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5、小子,你说的头头是道,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反正你又治不了 。
- 顶板10天能拆模吗
- 如果国宝会说话文案
- 身在其位必谋其职是什么意思
- 海带泡发后可以放几天 泡发海带泡发如何保存 已经泡发的海带怎么保存起来
- 俄国与俄罗斯的区别
- 暗黑2重制版交易平台
- 速冻水饺冷水煮还是热水煮 速冻饺子冷水煮还是热水煮
- 青岛市疾控中心
- 羊角瓜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