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

文章插图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
2、情绪协调 , 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 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 , 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 , 意志果断;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 , 不放纵任性 。
4、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 , 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 , 友好相处 , 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
5、能动地适应环境: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很积极的处世态度 , 与社会广泛接触 , 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 , 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 , 勇于改造现实环境 , 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
【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6、保持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 培养健全人格 。
7、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 , 一般都是心理不快的结果 , 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 , 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1、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 , 即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和谐发展 , 而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 即胸怀坦荡 , 言行一致 , 表里如一 。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 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 , 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 , 掌握技能 , 解决问题 , 获得成就 。

3、能够悦纳自己 正确的认识、了解、悦纳自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 有自知之明 , 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 , 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 , 身高、相貌等);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 , 即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同事 , 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 , 即使对无法补救的缺陷 , 也能正确接受 。

4、能协调、控制情绪 , 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 , 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 , 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 , 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 , 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在社会交往中 , 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 , 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 心境积极乐观 。

5、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乐意与人交往 , 与人为善 , 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 , 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 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 , 分担痛苦 , 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

6、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 , 不盲从 , 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 , 有强烈的责任心 , 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

7、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 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 , 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 , 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 ,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 , 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 , 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 即大学生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