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是什么?发明过程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是1450年,发明者是毕升 。发明过程是:毕升研究古代印刷术,发现古人利用一张木版,将文字雕刻在木版上,然后再用墨水涂抹在木版上,再将木版压在纸张上,就可以印出文字 。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铁钉将字节的模型和节模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活字版,然后再将活字版压在纸张上,就可以印出文字 。活字印刷术的主要作用是:使文字印刷更加简单、方便和快捷,大大提高了文字印刷的效率,大大推动了文学文化的发展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毕升,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文章插图
这发音干脆简短的名字,
也是我们少小耳熟的名字 。
毕升,
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 。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 。
我们从小就背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其中的印刷术可再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但也可以特指活字印刷术 。
现在的孩子可能上一年级时就知道毕升了,而我这一代人听说毕升却要等到初中二年级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 。那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的一篇宝贵文献: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这是原文开头,课文删减了的) 。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课文从这句开始)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
……
回顾雕版和刻工
原文只引用到这儿 。以下我就脱开书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
我记得我们学这篇课文时,并不兴奋,不过是一篇用文言文写的“说明文”嘛,哪里比得上《岳阳楼记》那样铿锵多情的抒情兼有警句的美文 。老师好像也不兴奋,没有重点讲解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太重要了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没有《岳阳楼记》,却不可以没有这篇沈括介绍毕升发明活字的文章 。
在活板(以下“板”有时称“版”,二字通用)印刷发明之前,中国只有雕版印刷,既沈括说的“板印书籍”,而“唐人尚未盛为之”,说明唐代已有此项技术,只不过还没有普及 。有人据典籍记载,认为此项技术的发明应前推到隋朝文帝时期 。当时由于佛教传播的需要,以及科举取士“印卷子”的需要,催生了这项技术 。
但包括沈括在内,许多学者都将五代冯道(逝世后曾被追赠瀛王)刻印儒家经典(九经)作为雕版印刷之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除《梦溪笔谈》外,元代王祯《农书》亦称: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录梓(刻板印刷)之法,其本此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
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故称“录梓”,还称“付梓” 。“付梓”一词,我们今天还时时雅称之,以表达书稿出版的喜悦和不易 。
△雕版印刷 网络图
雕版印刷,源于印章的阳文反字和碑文拓印技术,即是两种技术的结合 。其法,先在薄而透明的纸上抄绘文图,再反贴在木板上,干后刮去纸背,仅留下有反文(图)的薄膜,依之就用刻刀雕刻出阳文反字(图),印时就在凸起的字(图)体上刷墨,再覆以纸,用棕刷细细刷过,则白纸黑字(图)成矣 。
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1000张 。
在雕版印刷之前,书籍传播,靠的是手工抄写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纵使浑身长嘴,也说不出那个苦哇!可见雕版印刷,带来了多么大的进步 。
如果说雕版印刷“唐人尚未盛为之”的话,经五代十国的初兴,进入宋代,已经是大普及、很发达了 。宋代,杭州是全国刊印中心之一,承印着大部分“监本书”,即朝廷委托国子监负责刊印的书籍 。宋初,官府书版4000块,至宋真宗时,已达10余万 。当时私人刻书也蔚成风气,有刻本48家 。民间书坊也在在皆有 。
印刷业一诞生,就带来一个新的、重要的工种:刻工——用专用刻刀在雕版上刻出那种阳文反字的工匠 。刻满一页为一版 。一本书有多少页就要刻多少版 。版以梓木为上,也多用纹细质坚的枣木、梨木 。所以出版除了雅称“付梓”外,还可以文诌诌地称为“付之枣梨” 。刻工在木版上刻字的动作或叫做“刊”,故现代有“出刊”“刊物”“刊号”这些出版业专有词汇 。而刻工用的曲刀则可称“剞劂”(JīJué),所以一些文友在文章中又称出版为“付诸剞劂”,显得很有文化 。
但是刻书并不比抄书轻松 。王祯说: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 。
宋初,在成都雕印《大藏经》,共5000余卷,用了13万块雕版,历时12年 。而南宋时湖州禅院刊刻《佛藏》,也是5000余卷,却仅为时一年刻成 。这并不是刻工效率提高了,而是生产规模扩大了 。——另据载,当时刻印大部头书籍,刻工多达百余人,真可谓“劳动密集型”产业 。
无论是12年刻成,还是一年刻成,其背后都是刻工们当牛做马般的劳动 。他们夜以继日、累月长年地在硬木板上刻字,能把手指刻出血刻变形,腰刻弯,眼刻瞎,还要总是把刻出来木灰吹去,说不定还能刻出尘肺病 。而最恼人的是,一字刻错,一笔没刻好,则全版皆毁,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 。这就是雕版刻工们的劳动状况 。
而毕升就是这刻工队伍中的一名 。
毕升的“活法”
毕升无疑是一名很优秀的刻工,天资聪颖,业精于勤,字刻得娟秀端庄,又好又快,很少返工 。他发明活字(又为活板)时,可能还正当盛年,嘴上长的还是小胡子 。这是我们所看见的毕升画像和塑像给我们的印象 。
此接沈括笔记 。毕升亲身体验到雕版刻字的辛苦,特别是存在着必须一次性刻对、刻好这种“死板”的弊端 。他就琢磨、试验,终于变“死板”为“活字”——活的字坯 。
他用胶泥(他到处挖掘粘度适合的泥土;然后他无数次和泥,寻找所需要的软硬度)刻字(只需轻轻用力),一字一印,刻后烧坚 。这就是活字 。必须像钱边那样薄(而又能保证其不成为易碎品) 。
△网络图
他用一块铁板,在上面敷上和以纸灰的松脂和蜡(他不断调整这三种原料的配比) 。
要印书时,他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根据书中文句,拈出所需要活字排进去,满一框就是一板,放在火上烤,待松脂和蜡熔化,用一个平板往上一压,字模就紧粘在板上,而字面也被压得像磨刀石一样平(他废寝忘食地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就可以刷墨贴纸墨印出字迹了 。
可以用两块版交替使用,一板排字,一板加刷,使印刷的过程具有连续性 。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活字,以备一块板中出现重复字时使用 。像“之”“乎”“者”“也”这类常用虚词,则通常要制20多个 。
一板印完,再用火烤使脂蜡之属熔化,手拨脱落 。
活字不用时,就用纸贴上标签,按韵排列,贮存在木格里 。
沈括说,此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个十百千万,可迅速复制,批量生产,普惠传播,这正是印刷的意义 。
毕升最初用的是木活字,但木理有疏密,受潮且易变形,使字面高下不平,兼与脂蜡相粘,不易取下 。就改用胶泥制字,——后人称之为陶活字 。
活字,字可重复使用,数千个字,能排出上万种书,不再每出一本书都要千辛苦万苦、一页一板地刻一次 。这就是活字印刷 。
毕升是湖北英山人
△毕升
毕升,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沈括告诉我们,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布衣毕升” 。他搞出这项发明的时间,则在“庆历中” 。庆历是北宋仁宗的年号,从1041到1048年,共计8年 。我们知道,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出他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时间也在“庆历间”,具体是庆历六年 。作为参知政事(宰相),范仲淹还厉行改革,推出了他的“庆历新政” 。这都史载凿凿 。
当时小人物毕升的这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发明自然还鲜为人知,如果不是其活字为沈括的侄辈们(群从)“所得”,因而与沈括偶遇(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记在他的笔记体百科全书式着作《梦溪笔谈》当中(沈括写作此书时,距庆历年间亦即毕升发明活字40多年),则这“四大发明之一”的权利所有者就不是中国人,而可能是东邻某国,或西人某氏了 。沈活的《梦溪笔谈》是关于活字发明和毕升其人的唯一史料 。这是多么令世人震撼的一篇说明性短文啊 。只是当时很惘然啊 。
接下来就要问了,毕升,是哪里人?沈括没有记载,只交待“有布衣毕升” 。长期以来,毕升的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
忽在1990年7月的一天,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皖交界的山区英山县草盘地镇,一位名叫黄尚文的通讯干事下乡,在该镇五桂村一个田缺外的水洼中,发现一块圆首方砆的墓碑,碑上刻有“故先考毕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年款尚可辩识为“四年二月初七日”,唯年号不清,只首字余一“白”字,但能看出是上下结构字,下半漫漶不见 。
△毕升墓碑
墓碑上的“毕升”是否就是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呢?黄尚文多么希望就是!英山人也多么希望就是!湖北人也多么希望就是!大部分全国人民都希望就是!甚至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希望就是!数路专家赴英山考证,得出结论:就是就是!
专家们先从墓碑落款年号入手 。年号首字只余“白”字头,查康熙字典,以“白”字为头的字只有7个,其中有“皇”,也只有此字适于作为年号用字,于是断定其为“皇×”年 。再查宋元时期以“皇×”纪年的朝代,分别有“皇佑”(北宋)、“皇建”(夏)、“皇统”(金)、“皇庆”(元)四个,夏、金王朝不在英山所在的江淮地区,可排除“皇建”、“皇统”,而元代的“皇庆”年号使用不足四年,也可排除,遂可断定墓碑上的年号是北宋“皇佑四年” 。早在1957年,科技史学家胡道静先生已经发表文章认为毕升去世于皇佑年间(《活字板发明者毕升卒年及地点试探》,《文史哲》1957年07期),他是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录及其年谱轨迹得出这一结论的 。墓碑上的年款与胡道静的研究结论是吻合的 。再综合墓碑上留下的其他信息,专家们得出其墓确实就是毕升和他的妻子李妙音的合葬墓 。这说明英山是毕升故里 。至于为什么称“毕升神主”,则说明毕升系客死他乡,只是以神主牌位的形式归葬的 。
1993年10月,英山县组织毕升研讨会,正式对外宣布毕升故里在英山,其地在北宋隶属淮南路蕲州蕲水县 。
“毕升”跳江
与我们期待的不太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后,其技术并没有得到推广,印界仍习用雕版,他可以说是抱着无限憾恨离世的 。胡道静在他的文章如是描述:
沈括群从收毕氏活字于皇佑年间,即说明毕升去世在此时 。皇佑中距庆历中不过数年,由此可知毕氏发明活板印刷后,施用不久,即赍志以殁,可能连徒弟都未及传授 。宋代活字板事实上未甚流行,以及有关这一重大发明的记述之稀少,由此可以得到解释 。
胡道静的结论还说明,毕升是在老年时期发明活字的 。但也可以想象他从青壮年时期就在琢磨、试验、改进 。他搞了一辈子 。
胡道静还认为,毕升就是在杭州搞出这项发明的,作为全国刊印中心之一,其时杭州“雕版良工毕萃”,毕升是其一 。他“赍志以殁”的地点也当在杭州 。
相关文献也证实,宋代刻工不只在原籍镂版,能工巧匠也多被请到外地刊书 。因为杭州刊印中心的辐射效应,其周边地区也多有此产业,多出刻工 。英山距东部的杭州不远,刻印水平也相当高 。这是毕升的成长土壤 。
1981年代,中国上映电影《毕升》 。
△电影《毕升》
按照影片的讲述,毕升似乎来自杭州乡下,因精于刻字,被人带到杭州一家雕版作坊打工 。影片就将毕升的主要活动舞台定在杭州 。201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联合英山县委、县政府推出黄梅戏《活字毕升》 。该剧就高调地把毕升作为英山籍能工巧匠来歌颂 。按照剧情,毕升在英山就是刻坊从业者,练就一副空板刻字的绝技,且是先在英山发明了木活字,又在杭州改进为胶泥活字的 。电影和戏曲都突出了毕升在发明创新后不仅没有获利反而很快走向末路的悲剧意味 。电影中的毕升甚至携着夫人跳钱塘江自杀了 。
毕升的悲剧是怎样形成的呢?下回探讨 。
简述毕升发明胶泥活字的主要动因有哪些?原因主要就是当时缺乏这种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 。
胶泥活字是北宋毕升创造的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 。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年代,一般认为在初唐,即公元7—8世纪 。
雕版印刷存在着刻版费工、费料、大批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易校改的缺点 。北宋平民出身的毕升,在仁宗庆历 (1041—1048)年间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 。
扩展资料
其法为:用胶泥制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硬;另设一铁板,匀涂松脂、蜡、纸灰等合制而成的粘胶物于其上 。
印刷时,把铁制的框子放在铁板上,在框子中排列胶泥活字,制成一版,再用火烤板,使胶粘物品熔化,随即用另一平板把字面压平;冷却后就可上墨印刷;毕,再以火烤铁板,即可将字型拆下收回,以留再用 。毕升的这个发明,在印刷事业上是个划时代的技术革新 。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其后,人们在推广使用中不断改进,先后制成陶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直至铅活字,印刷技术不断进步 。中国印刷技术发明以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交流和生产力的进步 。它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