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是哪首诗

二月花是哪首诗唐代杜牧的《山行》 。原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是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二月花是哪首诗

文章插图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
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
原文: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首诗如下: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
远上:登上远处的 。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
斜:为倾斜的意思 。
深:另有版本作“生”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是哪一首古诗的诗句《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 。
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译文如下: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 。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 。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
——风
能开二月花是哪首古诗里的?“能开二月花”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里的 。
原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
《风》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写“风”的,但句句不见“风”字,又无一处不感到有“风” 。尤其是“三”、“二”、“千”、“万”四个数字嵌在四句诗中,灵活、自然地表现了“风”吹动下的各种景象,突显了数字入诗的机趣 。
诗要有感情和形象,数却是事物量的抽象 。表面地、孤立地看,好像数和诗距离很远,可是由于数和形的关系密切,因而数和诗的意境关系很大 。从这首《风》诗上,我们可以由数见美 。全诗无难字僻词,明白易懂,读之直感到舒畅自若 。四个数字,构成的是从风形成的四幅画景,组合巧妙,富于韵意,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的作者是谁?“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山行》,作者是杜牧 。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释义: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
赏析: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
【二月花是哪首诗】杜牧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