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文章插图
【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本文简单介绍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以及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的详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能力训练#导语】春,万紫千红,谁人不喜欢?但美好的春光总是那么短暂,尚未细细体会,转眼又将离人而去,争奇斗艳的似锦繁花也将随之远逝,且看唐诗宋词中的暮春 。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篇二】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满江红·暮春

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

古诗简介

《满江红·暮春》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实为佳作 。此词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上片写江南暮春景色,下片由此兴起怀人之感 。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旧,而当年此时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迹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闲愁满腹,最后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 。抒发了一个女子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怀念之情 。

翻译/译文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

【篇三】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浐水送别

朝代:唐朝|作者: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古诗简介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 。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翻译/译文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

【篇四】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即事

朝代:宋朝|作者: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

古诗简介

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 。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

翻译/译文

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 。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

赏析/鉴赏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 。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 。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 。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 。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 。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 。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 。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 。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 。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

【篇五】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暮春

朝代:清朝|作者: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

古诗简介

《暮春》是清代诗人翁格的诗作 。这是首借景抒怀诗,首句一扫叹春、惜春的哀怨情调.不同凡响 。次句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自然景象,紧扣题意 。三句转折,只要花根不死,仍大有希望 。末句是对来年春天东风吹拂、鲜花盛开的想象 。全诗从困顿中看到了希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

翻译/译文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

赏析/鉴赏

这首诗一开始便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爱的,可是经不住几番风雨,几番狼藉,匆匆春又归去 。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无计留得春光常在 。大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几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雨伤感怨嗟 。此诗作者却在这里力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

“花余几点红”,诗人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 。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 。

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 。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 。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 。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

哲学启示

暮春到了,花园中只留下了几朵红花,万紫千红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了 。但是,不要埋怨春天离去太早,有所失落 。春天年年到,只要留得根株在,来年春风一吹起,便又是万紫千红 。至此,不难看出此诗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第一,春天来花儿开,春天去花儿落,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它的内因决定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只要“留将根蒂在”,又有了一定的外因条件,即春风吹起,它还会重新开花 。第三,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因此,“花儿开一花儿落一花儿开”,这个过程是必然的 。联系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曲折,而这首诗正是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前途失去信心 。

【篇六】关于暮春的古诗词精选

临江仙·暮春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

译文

作者客居他乡,看尽鸿雁的北往和燕子的南来,而故乡的消息茫然,不禁惆怅满怀 。整个春天都在惦念家乡,人已憔悴有谁怜?于是只好在这落花时节的寒食夜以酒浇愁 。

听说江头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恳切地像是要送他的归船返回家乡,这条曾送他离乡又送他归去的水路,是他最为之情牵梦萦的 。最后,他设想登上归船,听着春雨打着船篷,看着将别的断桥边上的疏柳淡烟,充满别离之情 。

鉴赏

上阕写念家 。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两句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而出 。“过尽征鸿来尽燕“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 。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不仅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的流亡者 。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 。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 。

”故园消息茫然“作一顿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发之势 。词人把”望征鸣,看归燕“的过程略去,仅是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抒写 。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 。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然四顾 。词笔至此,可称绝妙 。

”一春憔悴有谁怜?“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 。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 。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变得消瘦憔悴 。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没有一个理解他的人 。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 。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 。寥寥七字,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

”怀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 。“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 。“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 。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这寒食节的夜晚 。赵氏先茔所在地河南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 。这两句一实一虚,前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 。“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 。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 。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 。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二句情略一扬起 。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 。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 。前片“故园消息茫然”,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 。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 。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

“别来此处最萦牵”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 。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 。这种感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极为矛盾、复杂 。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处境较好,南下的亲朋友好友众多,临别之时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 。词人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 。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 。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 。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

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诗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惆怅)之意,牵挂之情 。
求富含哲理的诗名句陆游《自嘲》) (1223)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宋·陆游《长歌行》) (1224)
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 (1225)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宋·戴复古《得古梅两枝》) (1225)
难全晚节,不如一丘壑 。(元·王义山《千年调·游葛岭归有感》) (1227)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王冕《白梅》) (1228)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明·悟空《万空歌》) (1229)
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明·唐寅《焚香默坐歌》) (1230)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23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233)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235)
呜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清·缪钟渭《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 (1236)
二十、辩证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晋·左思《咏史》) (1241)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南北朝·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 (1242)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唐·李适之《罢相作》) (1242)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唐·杜甫《又呈吴郎》) (1243)
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 。(唐·白居易《遣怀》) (1245)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唐·白居易《问友》) (1246)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1247)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唐·元稹《蚁》) (1248)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唐·罗隐《书淮阴侯传》) (1249)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唐·龚霖《老学庵笔记》) (1250)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 (1251)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 。(宋·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 。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1252)
颠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 。(宋·陈与义《柳絮》) (1253)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宋·杨万里《道傍小憩观物化》) (125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255)
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1255)
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城 。(元·元好问《杂诗》) (1256)
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 。(元·方景山《杂咏》) (1257)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 。(明·方孝儒《鹦鹉》) (1258)
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 。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明·高启《叹墙下草》) (1259)
坐久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 。(明·文彭《题兰卷》) (1259)
无情莫怨东风恨,作意开时是谢时 。(明·邱云霄《残花》) (1260)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明·张羽《兰》) (1261)
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清·方以智《独往》) (1262)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清·吴伟业《一舸》) (1263)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清·吴伟业《圆圆曲》) (1264)
投金濑畔敢安居?覆楚亡吴数上书 。(清·吴伟业《伍员》) (1265)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清·翁格《暮春》) (1266)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1267)
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 。(清·张问陶《煎茶坪题壁》) (1268)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清·张维屏《新雷》) (1270)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 。(清·袁枚《水西亭夜坐》) (1270)
昨日逆风打船头,舟人背缆如背牛 。今日顺风送船尾,布帆一日行千里 。(清·袁枚《舟中作三韵诗四首》) (1272)
欲识官心肠,但看民肌肤 。(清·陆继辂《催科》) (1273)
功名富贵尽危机,烹狗藏弓剧可悲 。(清·张裕钊《吟史》) (1273)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清·龚自珍《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