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50首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 , 也是唯一用文字谱的记写方式保存下来的琴曲 。此谱原件藏于日本 , 清末学者杨守敬于1880—1884年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此谱的宝素堂抄本 , 后由当时驻日公使黎庶昌摹刻后收入他所辑印的《古逸丛书》中 , 于光绪十年(1884)出版行世 。现《琴曲集成》所收录的《碣石调·幽兰》谱 , 是据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所赠照片影印的 , 实际上是为《古逸本》的母本 。全谱共有汉字4954字 , 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曲的演奏手法 , 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

从谱前小序可知 , 现存《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会稽人丘明(493—590)临终前传给王叔明 , 当是六朝旧曲 。丘明是梁末的隐士 , 隐于九嶷山 , 隋开皇十年(590) , 于丹阳县卒 , 时年97岁 。他精于琴 , 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 , 并“以其声微而志远 , 而不堪授人” 。不过 , 从此抄本的字迹和指法来看 , 疑是在唐代初年转写的 。杨守敬在《经籍访古志》中指明出宝素堂之影写本“书法遒劲 , 字字飞动 , 审是李唐人真迹” 。此谱在国内刊行之后 , 京师琴家杨宗稷于1911—1914年间对此谱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打谱 , 并刊行了《幽兰古指法解》《幽兰减字谱》《幽兰五行谱》 。至20世纪50年代 , 又有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等前辈琴家对琴曲《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 , 并使其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入 。

“碣石调”的曲调来源很早 , 一般认为魏晋时已作为舞曲来演奏 。早在三国时 , 曹操在其清商乐中 , 作有《步出夏门行》之诗 。《南齐书·乐志》曰:“碣石调篇 , 魏武帝辞 , 晋以为《碣石舞歌》 , 其歌四章 。”今存《碣石调·幽兰》谱 , 也是分为四拍 , 正与“其歌四章”的曲体结构相合 。《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南朝诗人谢惠连《雪赋》中有“楚谣以《幽兰》俪曲”的记载 。它后来被改编成瑟曲、笳曲、琴曲 , 许多文人也都写诗描述它 。如晋代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云:“悲歌吐清音 , 雅韵播《幽兰》 。”北魏鹿悉《讽真定公二首》中日:“援琴起何调 , 《幽兰》与《白雪》 。”梁代柳恽《捣衣诗》曰:“清夜促柱奏《幽兰》 。”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提到:“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 。”可见 , 琴曲《幽兰》在汉魏六朝时期已是一首很著名的琴曲 。

关于这首琴曲的内容 , 原卷子谱序未叙曲情 。但杨守敬《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 , 断此为表现怀才不遇 , 生不逢时的内容 。据《琴操》载 , 春秋时期 , 先哲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 , 得不到各国诸侯的赏识和重用 , 在他从卫国回到晋国的途中 , 见到隐谷中茂盛的芗兰与杂草为伍 , 触动了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自伤感情 , 而创作了名为《猗兰》的琴曲 。途中 , 他弹琴感叹曰:

习习谷风 , 以阴以雨 。

之子于归 , 远送于野 。

何彼苍天 , 不得其所 。

逍遥九州 , 无所定处 。

世人?蔽 , 不知贤者 。

年纪逝迈 , 一身将老 。

其词似诉似泣 , 如怨如愤 , 如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歌曲 。它通过对深山幽谷里葱郁馥香的兰花的描写 , 来抒发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清 。这样的题材和内容 , 在当时特别适合于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思想状态 。不过 , 说此曲是孔子所作 , 显然并不可信 。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幽兰》等多种 , 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 , 但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另外 , 在《乐府诗集》卷五十八收有南朝宋鲍照写的琴曲歌辞《幽兰》 , 从诗中“花落知不终 , 空愁坐相误”之句看 , 正是借着深山幽谷的兰花来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 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 。

《幽兰》全曲共四段 , 在每一段结束 , 都有一句大致相仿 , 具悲愤、感伤情绪的曲调 , 带有总结全段的意味 。如果与曹操《步出东门行》诗相联系 , 每段之结尾也都是“幸甚至哉 , 歌以永志”来结束 。因此 , 从表面上看 , 《幽兰》的结构似乎是带有合尾的四段结构 , 但这仅仅是以歌辞和宏观的段落来看的 。事实上 , 《幽兰》的结构形式相当丰富多变 , 并极具逻辑性 。

《幽兰》的曲调清丽委婉 , 在一开始的一段引子之后 , 音阶出现级进上升 , 同时伴随着跌宕 , 表现出一种坎坷的追求与进取 。段落结尾处 , 在低音区出现一渐渐上行的滑奏 , 表现出探深的幽愤与感叹 。

第二段通过清亮的泛音主题的呈示、对比、再现 , 抒写了哀婉忧郁的情怀 。其后的展开段落 , 音乐情绪进一步起伏深化 。在乐曲的最后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感叹性结尾 。

《碣石调·幽兰》的曲调风格是很独特的 。其音阶形式是带有变音的七声音阶 , 远比单纯的五声音阶富于变化 , 其乐句的长短变化也很大 。全曲的基本调性是C宫调 , 与之对比的主要用了E商、E角等 , 这与当时清、平、瑟三调有某种关系 。在管平湖打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中 , 采用的是正调定弦 , 即借F宫弹C宫 。其宫音位置一直没有变化 , 故而在出现E商的段落中 , 实际上形成了双调交织的可能性 。而在徐立荪打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中 , 他采用了“慢角调”的定弦法 , 即以黄钟为宫(一弦) , 其一至七弦依次为C、D、E、G、A、c、d , 由于定弦法的关系 , 故而在第二段表现出由C宫到E宫调的转调 , 到第三段表现为两调的交织了 。在指法上 , 此曲多用右手的套头指法 , 表现出早期琴曲“声多韵少”之特点 。

古琴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乐器 , 它所追求的 , 不是外在的表现 , 而是返归内心自 , 求得内心的寄托 。《碣石调·幽兰》谱序写明“声微而志远” , 正是琴乐固有的音乐品格 。幽远静谧的音乐意境 , 与空谷幽兰的自然环境相和 , 表达了深藏于内心的感伤、抑郁、寂寞之情 。而这种伤不逢时 , 寄情兰芳的君子操守 , 深得后世文人之共鸣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听<幽兰>》一诗 , 云:

琴中古曲是幽兰 , 为我殷勤更弄看 。

欲得身心俱静好 , 自弹不及听人弹 。

唐代文人韩愈则仿蔡邕《琴操》作《猗兰操》诗 , 似乎更具豁达旷逸之气 , 其曰:

兰之猗猗 , 扬扬其香 。

不采而佩 , 于兰何伤 。

今天之旋 , 其曷为然 。

我行四方 , 以日以年 。

雪霜贸贸 , 荠麦之茂 。

子如不伤 , 我不尔觏 。

荠麦之茂 , 荠麦之有 。

君子之伤 , 君子之守 。
醉于酒 , 隐于狂 , 酒中得道真畅然——古琴名曲《酒狂》体悟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酒入诗入词入曲 , 饮酒者入世出世离世 。《酒狂》是富有男子气质的古琴经典曲目之一 。学习《酒狂》已有一年多了 , 每次弹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关于《酒狂》的创作背景 , 两本曲谱中有若干记载 。一个见于《神奇秘谱》 , 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 , 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 。书中讲到“籍叹道之不行 , 与时不合 , 故忘事虑于形骸之外 , 托兴于酗酒 , 以乐终身之志 。”“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

《太古遗音》里写道:“盖自典午之世 , 君暗后凶 。”“一时士大夫若言行稍危 , 往往罹夫奇祸 。”“是以阮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 。

阮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 , 大概就是放荡不羁的 , 有才华的耿直boy 。他好恶分明 , 对喜欢的看得上的人就用正眼看 , 对看不上的人就直接一个白眼 , 简称青白眼 。喝酒的狂妄更是不用说:为了喝步兵厨房的佳酿去当了步兵 , 在酒肆喝酒一直不付钱让老板娘等了一晚……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 , 阮籍为何终日酩酊 , 荒诞猖狂?为何他在年少时雄心勃勃坚持儒家入世思想 , 后来又追求道家的隐世?这主要是与他在少年和中年时经历的两场政治动荡有关吧 。他11岁时 , 魏主曹丕上演了一出汉帝禅位 , 自己登基的大戏 。50多岁左右的时候 , 曹氏和司马氏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奸诈的司马氏残杀了大批名士 , 好友嵇康更是被司马昭杀害 。年少的志向已与现实相差甚远 。嵇康死后 , 司马昭想把阮籍拉到自己的阵营 , 那阮籍肯定是不肯的 。为了反抗司马昭 , 他连醉60天 。直到后来司马昭以阮籍的妻儿相逼 , 阮籍才不情愿地在醉酒中一挥而就 , 完成了司马昭期望的《劝进表》 。

如此看来 , 琴曲《酒狂》真是阮籍的真实写照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曲子的时候 , 还不知道创作背景 。我就觉得是一首奔放的曲子 , 和脑海中那些婉约的古琴曲完全不一样!虽然节奏明显 , 但强弱音的分配非常神奇 , 真切地营造出了一种头重脚轻的醉酒的感觉 。期间又有模拟碰碰酒杯的清脆连音 , 展现出了觥筹交错的画面 。在一番畅饮过后 , 一切回归平静 。这看似是一个欢快的聚会故事 。

当我进一步了解曲子背后的故事后 , 听出来的味道就有点改变了 。原来我一开始感受到的欢聚只是表层 。简短的句子总是进行不久 , 就出现强烈的停滞 。曲调到达高出后又迅速下行 , 仿佛有步步受阻的感觉 。最后的羽音又似乎是声声叹息 , 表现了内心的沉闷苦恼与无奈 。

每当弹这个曲子 , 我都一直在思考:我们对琴曲所表现的含义与意境 , 是要延续原来的表现 , 还是要有新解?我觉得两者皆可 , 不妨多尝试一下 。喝酒时可以带着多种情感:欢乐、忧伤、惆怅、悲哀…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 就能把《酒狂》弹出什么意境 。

当时我练了两个谱子:两种的指法 , 一种节奏 。第一个谱子的指法练了无名指的力量 , 主旋律的右手指法是“打挑 打挑 打挑 撮” 。第二个谱子是让右手弹起来更方便稳固的谱子 , 右手指法做了小小的调整:“勾挑 勾挑 勾挑 撮”。

第一个谱子是比较古朴的版本 , 我发现无名指的力量在练习了之后是有一定提升 。但是问题是这个指法使得右手悬在弦上 , 而且弹不快节奏——总的来说就不太稳 。

后来 , 琴馆老师建议我调整主旋律的指法 , 让右手能一直稳固地在三、六弦上方 。毕竟“勾”这一基本指法练得比较熟 , 力量也比较有把握 。只是在演奏时 , 右手没怎么动 , 可能会略显呆板 。

最后收尾时 , 右手还有个指法有一定的技巧性 。叠涓:食指不主动用力 , 中指在食指触弦时就做好准备 。手臂放松 , 手腕紧张 , 整只手臂往后 。中指下落时食指抹出声音 , 中指弹的位置要和食指弹的位置要基本相同 , 紧接着中指勾弹出的声音 , 食指让位 , 提起来 。这一指法表现了流水声 , 别有一番韵味 。

在节奏上 , 我练的是姚丙炎版的酒狂 , 节奏干脆鲜明 , 逐渐进入醉酒的状态 。龚一先生的节奏充满变化 , 一开始就醉得不省人事了 。姚丙炎打谱的节奏更适合初学者练习 。

酒中之道 , 依然在绵延流传 。阮籍一狂就是千年 。
最早的古琴谱集叫什么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神奇秘谱》 。

古琴名曲50首

文章插图
《神奇秘谱》一书 , 成书于明初洪熙乙日 ,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 。该谱集中一共收录了六十四首琴曲 , 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干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 。既然是精选 , 那必然都是一些经典曲目 。此处说经典或许不是很合适 , 因为但凡能传下来的琴曲 , 必有其能够传下来的理由 , 只是当今打谱人还没有将其曲中的太古之音发现罢了 。

古琴的介绍:
古琴 , 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 , 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 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 , 文王增一弦 , 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

正确的指法、音准和节奏 , 是古琴演奏的一个基本要求 。琴练了 , 但指法不对、手型不对 , 音准和节奏也有问题 , 那么这样的练习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样一首琴曲 , 错误地练习50遍 , 无非是继续强化了错误 , 还不如正确地练习5遍就好了 , 这就是很多人花大量时间练琴却达不到效果的原因 。
古琴考级的形式古琴考级的形式:2首考级曲目和一首低一级的考级曲目 , 共三首 。
古琴最高等级为十级 , 一至三级为初级程度 , 四至七级为中级程度 , 八至十级为高级程度 , 一般情况下不鼓励跳级 , 应该循序渐进 。
古琴的等级考试内容 , 不仅包括乐理 , 琴本身曲目还是抽考 , 每级所有曲目都得很熟 , 考官有权利从任意开始 , 任意结束 。
扩展资料:
1、音域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 。常用的定弦法 , 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 , 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 , 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 。古琴的音色很丰富 , 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 , 演奏时 , 右手拨弦取音 , 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 。
2、流派
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 , 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 。早在唐代 , 就有吴 , 蜀两大派 。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 , 曾以“吴声清婉 , 若长江广流 , 绵延徐逝 , 有国土之风 。蜀声躁急 , 若激浪奔宙 , 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 , 蜀两派的风格特点 。
明清时期 , 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 , 广陵派、浙派、金陵派 , 中州派 , 诸城派 , 闽派等多种流派 , 近代出现九嶷派等派别 。
-古琴考级曲集
【古琴名曲50首】-中国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