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之福是褒是贬

为什么《爱情神话》好评如潮?

齐人之福是褒是贬

文章插图
这部电影拍的特别有意思,里面的演员选的也不错,导演把角色塑造的很到位,很逼真,不仅情节 搞笑,感人,让许多人感同身受,导演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了电影里面,电影具有真实性,而且还让大家有了启发和动力,依旧期待爱情 。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很温柔的叙述着某一件事情,剧情很平淡,就像是在诉说平常生活当中的这些琐事一样,追踪的题材比较现实,演员们的演技也挺出色,最主要的是这样接近生活的电影更能让大家接受,这样会感觉很自然,不做作,代入感也挺强的 。
【齐人之福是褒是贬】要说这是一部电影吧!我觉得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吧,但却没有文艺片那种特别做作的感觉 。这部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熟悉的演员,如马伊俐,徐峥,倪虹洁,吴越等等,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并且演技也较好的艺人们 。


现在的观众们其实更偏向于一些比较自然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针对一些太浮夸的作品,大家却不太感冒,所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得到好评,我觉得也是因为里面这些真实的感人故事 。
除此之外,演员们的这种演技也让大家很能够代入角色,每一个演员都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 。
电影当中没有故意煽动情绪,也没有道德绑架,也没有一些动作啊,特效,或者是非常激情的片段或者是一些刺激的片段,但是在看完之后让人回味 。






因为有味道,有感觉,有体验感,有共鸣 。
这两年我们看了太多的美国大片,电影院里电闪雷鸣,很刺激,但从电影院里出来就很空虚,不知道看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回味的 。
《爱情神话》这类电影就不一样,看电影的时候好像在看自己的生活,能够融入进去 。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闲逛,看到一家小咖啡馆里一位老人西装革履,一边喝咖啡,一边拿kindle在看,这就是上海,在别的城市看不到,与电影里的鞋匠的咖啡时间对应得上,能够引起共鸣 。
至于题主提到格洛瑞亚、蓓蓓这两个人物,首先她们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电影没有夸大、没有褒扬、没有贬低 。观众也不存在赞美的意思,我不知道什么叫“宣扬了女性自由爱情精神“,相信编导没有这个意思,观众也不会往这方面去想,没有必要强行上价值观,这不是电影的本意 。
电影中两个妈妈的形象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我不是上海人,但我有上海亲戚 。上海的精明与算计我是有了解的,女主的妈妈表现很正常,换到全国都一样——女儿不听老人言,婚姻失败,失去两套房,没地方住,带着孩子和自己挤一起,抱怨几句怎么了?
男主的妈妈送东西的确有点少见,应该是剧情需要,送的对象是男主前妻吧,她为了两人能复合(肯定不知道前妻出轨的事),想些点子讨好对方,还是别人用过的东西,我觉得到是满上海的,哈哈 。
最后说剧情,这是电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故事说完整,很不容易了,生活就是这样,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不完美,但我们都要这么过下去 。

《爱情神话》,我觉得拍得真不错,把上海这座城市,把海派中年男女那个小劲头,都呈现得很到位,我内心给五星推荐 。
但按照习惯,我会去翻影评,尤其喜欢翻负面的影评,一篇给了两星的影评吸引到我,让我产生了反思和警惕 。那篇影评有一段时间讲:
「只要稍加琢磨就不难看出,两个男性角色的身份是上海中上阶层,无疑是优势人群,而三位女性表面谈笑风生,实际上还是在暗中“雌竞”,这不过是男本位视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符合中产阶级节奏的,一种温文尔雅的“齐人之福” 。而这种“艳福”被喜剧粉饰掉了内在的猥琐,甚至也许还进一步取悦了男本位视角的观众(包括许多女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进步”了、洋气了 。」
看到这段表述,我同时产生了两条思维折射,第一条是作者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第二条是导演看到这个评价得委屈死,凭什么呀 。这两种想法是并列的,不分上下的,我自己仿佛一分为二,变成了我和我,互相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击败对方 。
关于这种想法,伴随着 社会 女性意识的成长,近两年我时不时地就会感受到 。继续想来,就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在各种表达里,男女视角的这种交锋可能是一种自然灾害 。
因为任何表达一定是有性别属性的 。
比如一个你用男性视角做一个电影的表达,你以为你是导演,但在一部分女性看来,你更明晰的身份是男性代表 。我们都知道,你作为一个导演,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导演,你的思维一定不是全天下导演共有的特质 。但我们却隐隐会觉得,你这种男性视角的表达,却有可能代表全天下男性的想法,“男人果然都是这么想的” 。
反过来也是一样 。比如你用女性视角写一个尖锐的影评,你以为自己是影评人,但在一部分男性看来,你更明晰的身份是女性代表 。你作为一个影评人,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影评人,你的思维一定不是全天下影评人共有的特质,但我们却隐隐会觉得,你这种女性视角的评论,却有可能代表全天下女性的想法,“看吧看吧,女的现在都这样” 。
你看,这里面是有陷阱的 。在男女意识交锋的今天,性别属性对表达的影响力太大了,任何一个内容的出现,性别属性都先于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这对表达者影响很深 。
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再谈性别尊重,其实阻力重重,因为这里有一个“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悖论,无论我们怎么让自己清醒,最终都可能被性别属性裹挟,结果都可能适得其反 。
所以,我最终消化之后的观点是,我觉得性别尊重可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尊重对方首先要尊重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先扮演好自己那个角色,再与人交往,再产生尊重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男性视角的表达可以让所有女性都感到舒适,也没有一种女性视角的表达可以让所有男性满意 。大家能在自己的角色属性里做到谦卑而得体,就挺好的 。
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把徐峥代入《爱情神话》这部电影的导演,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邵艺辉,是女性 。这先让我有些愕然,我甚至开始怀疑,写那条尖锐批判影评的作者,会不会也有可能其实是一位男性?进而,我觉得有些想法其实得到了更好的验证 。
邵艺辉导演在自述中说:“我作为老白的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 。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
你看,一个女性导演,尽可能地想描述一个得体中年男人的形象,但是当这个形象真正展示出来,他仍然会让一部分女性觉得这个形象带有深重的男本位视角 。
这似乎说明,这个世界不是男人有问题,也不是女人有问题,当我们从性别分歧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没问题 。可是一旦要研究性别这件事,就有问题,这是一件没有办法和解的事情 。
大概如此吧 。
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感觉就像是听一个朋友讲完了他的故事,看了一段他的生活切片 。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即使去掉所有和上海有关的元素,非上海观众也能感受到的亲切与真实 。
真实感真的太重要了,你讲述的所有内容都让观众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不真实,观众就没法代入沉浸到这个故事里,就没法和角色产生共情 。但问题是现在的,绝大多数的,爱情题材的电影,都做不到真实,都太出戏了 。高中生就是车祸堕胎出轨多角恋,职场人士就是开会喊两句鸡汤就能拿下几个小目标的大单子,所有角色都是标签化的刻板化的形象,所有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只剩下爱情,仿佛一个个是下半身和脑袋掉了个一样,所有职业都可以没有职业道德,但必须要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不顾一切 。最 搞笑 的是,在刻画一个穷人的时候,会写这个穷人住在两室一厅的豪华出租屋里吃泡面 。
而《爱情神话》这部片子,因为它足够真诚,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就足够真实 。中年人也会有爱情的想法,也会为了2万块钱而发愁 。小年轻也会有自己的个性,为房租发愁,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父母认同而逃避,为父母不认同自己的行为爱好而顶嘴 。你可以说你不喜欢这些角色,但你无法否认他们的故事非常真实 。另外所有上海的元素,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上海话,这些细节都相当地到位,对于上海人或者在上海生活过的观众来说都是不小的加分项 。
当一部作品,坐下来好好跟你讲故事的时候,它的态度就已经赢对手们太多了 。
心无旁“骛”还是心无旁“鹜”心无旁骛

骛 wù
【动】 (形声 。从马,敄(wù)声 。本义:纵横奔驰)
同本义 。泛指疾驰〖disorderlygallop〗 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又如:骛驰(车马奔驰);骛行(驰行);骛神(驰神);骛置(急驰传递);骛骛(奔腾的样子)
追求;强求 。也作“务”〖makeeveryeffortto〗
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脱脱《宋史》
又如:好高骛远;骛利(求利);骛名(追求名誉);骛奇(猎奇);骛华(追求华丽);骛新(追求时髦)



【形】
迅速〖swiftly〗
肝脉骛暴 。——《素问·大奇论》
又如:骛骤(迅疾行进);骛驶(疾速奔驰);骛扬(迅疾浮游)

心无旁骛
【读音】:( xīn wú páng wù )
【解释】: 旁,另外的;骛,追求 。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
【出处】: 冰心《谈信纸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指思想集中 。
【近义词】 心无二用、专心致志 。
【反义词】 三心二意、魂不守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