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墨的正确方法

墨的使用注意墨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 。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
浓度适中
书画作品中即使是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 。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 。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 。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 。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
为什么墨迹不容易被洗掉?
如果你的衣服沾上了一般的污迹,你可以用水洗 。如果衣服沾上了油迹,你可以用汽油来洗 。
然而对于墨迹来说,水和汽油都起不了作用 。因为碳不会溶解在水里,更不会溶解在汽油里,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溶剂,能使碳溶解 。
那么,肥皂能不能把衣服上的墨迹洗掉呢?
也不能 。因为墨迹里的碳粒非常细,它牢牢地吸附在布的纤维上,不会像灰尘一样很容易就洗掉的 。
难道没有办法洗掉衣服上的墨迹吗?
办法是有的 。如果衣服上刚刚沾上了墨汁,你应该立刻把它浸在水里,马上动手来搓洗 。只要洗得快,是有可能洗掉的 。
为什么饭粒可以把墨迹洗掉呢?
因为饭粒在搓洗的时候,饭粒里的已经煮熟的淀粉会搓成又稠又黏的浆,这种浆会依附着在布的纤维上的微细碳粒黏在一起 。所以只要用水再冲洗一下,就很容易的把墨迹去掉了 。
如果墨迹干了,那就不容易洗掉了 。因为这个时候,细小的碳粒已经牢牢的吸附在布的纤维上了,淀粉搓成的浆已经不能跟细小的碳粒粘在一起了 。
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研磨方法都为先慢后快,为什么不是先快后慢?

研墨的正确方法

文章插图
分墨块的类型,有的还需要香薰后 慢慢磨,有的需要先淋湿墨头,然后快磨 。
墨磨得比平常使用时要稍微浓一点,然后点几滴水破开 。这时稍微等几分钟喝喝茶,等墨自然化开就好用了 。以前人写字,都是清早把一天的墨研好,让它一边写一遍化,会越来越好用 。
研墨时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轻转,先慢后快,不可急性 。研快了墨汁粗,而且浓淡不匀 。如果研墨时,听到沙沙响声,说明墨的质量不好,其中含有杂质或砂子 。 应及时剔除,否则损墨伤砚 。

  切忌用开水或茶水,开水会使石质受热鼓胀,容易损坏砚台,影响发墨;用茶水会使墨汁变色,影响书画效果 。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洗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 。不然残墨干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毫,且会损害砚面 。

写字的时候,还是要在桌上准备一盏清水,写的时候笔锋稍微沾一点清水然后蘸墨,这样写出来的字枯润适中 。一般要把笔上的墨写干再蘸清水,否则清水一会儿就成墨池啦,这时应该换一盏 。
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瓤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 。如果需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
如何磨墨啊怎样磨墨
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 。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 。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 。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 。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 。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
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 。水多了,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墨锭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 。如果写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几次研磨,将磨浓的墨汁倒入别的容器,再在砚台里加些清水继续研磨 。
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图快,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研磨范围要大一些,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 。
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与桌面平行,手执墨锭犹如执笔姿势,要用腕和臂的运动来磨墨 。如果将手臂搁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转动来磨墨,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 。
磨墨是练习写字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用正确的方法磨墨,等于在练习画圆 。经常磨研,习惯成自然,拿起笔来就会画出一个很圆净而且粗细一支的圆圈来,这对以后写字,特别是写草书非常有利 。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鞭策学生 。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 。他们都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锻炼人毅力的丰富内涵 。
墨要磨浓,这“浓”是有一定限度的 。太浓了,稠如泥浆,胶住了笔,难以写字;太稀,墨水渗透太快,笔迹会在纸上洇出一大圈水渍影,使笔画模糊不清 。墨浓要适中 。
怎么才算适中了呢?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墨锭磨过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说明墨汁还不够浓,可以继续研磨 。磨墨是很费时的,可以边磨墨便看书或读帖,不要浪费时间 。如果墨锭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时,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说明浓度适中 。如果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说明太浓了,可以适当稀释 。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看墨点渗出的情况,如果墨浓如漆、墨点略有渗出,证明已磨好,可以写字了 。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一,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二,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 。
发墨好坏,关键在墨和砚,方法问题和是否用井水倒在其次 。
窃以为,次墨不如好点的墨汁 。
纸墨相称,孙过庭谓之一合也.当然我们现在好材料难找啊.纸也不行,墨也不行,材料合手还要自已不断地找.不断地调,不断地体会.怎样最适合自已的书体风格.淡墨可得清透,浓墨可得厚重,烟波兄喜书孙过庭书谱,可曾见二玄社版的字帖,笔墨清雅,本就以淡墨所制,所以兄不应以淡墨为虑.
至于墨如何磨得黑,用时间磨即可,至于浓了涩笔,据我的经验,磨的墨比墨汁总是会不涩些,因为墨条的胶要轻一些 。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 。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 。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 。“研墨要凉,凉则生光 。墨不宜热,热则生沫 。盖忌其研急而墨热” 。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 。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 。”“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

研:凡研墨不厌迟 。古语云:研墨如病 。凡研,直研为上,有研乃见真色,不损墨 。若圆磨,则假借重势,往来如风,以助颜色,乃非墨之真色,惟售墨者圆研 。若邪研,则水常损其半,而其半不如不及先用者,惟俗人邪研 。凡墨户不工於制作,而工於研磨,其所售墨 。则使自研之,常优一晕 。凡煤细研之干迟,煤粗研之干疾,凡善墨研之如犀,恶墨研之如泥 。
砚台与墨条怎么用在砚台上滴几滴水,用墨条顺时针,或逆时针在滴水的砚台上滑动,后面可以渐渐适当加水 。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 。
墨条是研墨时在墨台上用的那个长条,墨水就是从墨条中来的 。墨条是用来磨墨的,古时候,有钱的读书人或大老爷让书童或丫环帮他们磨墨.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很少有人用了,
砚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
扩展资料:
磨墨注意的几个点:
力道曲直:磨墨要轻重、快慢适中,磨墨的人姿势要端正,要保持持墨的垂直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更不能随意乱磨 。
用水浓淡:要用洁净的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 。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 。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 。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
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磨墨的姿势端庄,能够促进书写手法的平稳 。
参考资料:
-砚台

【研墨的正确方法】-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