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桐大槐树

大槐树在山西什么地方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 。

山西洪桐大槐树

文章插图
【山西洪桐大槐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 。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 。
洪洞大槐树移民起因
经元末战争,全国户口锐减,各地居民除在战争、灾荒中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在外地,成为流民,形成官府的户籍人口大减,各地人口疏密不均 。北方诸省、西北地区、两淮地区人口显见稀少 。而山西地理优势较好且受战争影响较少,人口较为集中,因此决定从山西进行移民 。
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3-5年不征赋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闲的土地,政府又分给无地的人垦种,每人为15亩,另给菜地2亩,“有余力者不限顷亩”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又颁发额外垦荒,永不起科的诏令,规定: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的移民除纳税的土地外,其余垦荒之地,听其自有,永不征税 。
洪洞大槐树的历史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

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 。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多大?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总高6.2米,外露部分高4.2米,直径4米多,是一棵十分大的树;大槐树出生于宋元之际,距今约有千年之久,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 。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出名,不在于槐树有多大,而在于从这棵大槐树下迁出的人十分多,根据相关考证: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的姓氏有812个,衍生出的人口约有一亿左右,这些人的后裔遍布全球,影响力十分巨大 。这些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姓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于是大槐树全国闻名,成为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以及水灾、蝗灾等天灾的摧残,天下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根据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采取了移民屯田的政策 。当时山西的人口较多,比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都多,于是明朝将山西人口向全国各地迁移;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四年的战争造成了更多地区人口稀少,因此朱棣当了皇帝后继续移民屯田政策 。明朝初年,有官方记录的人口大迁移都有18次,山西民众被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这些从大槐树下走出去的百姓的后裔有一亿左右 。
现在上卫生间是文明的说法,以前都叫解手,小便称解小手,大便称解大手,解手一词就是山西大移民来的 。据说明朝政府为了强迫山西百姓迁往山东,就将百姓们当犯人一样捆起来,派军队押送他们迁到山东 。百姓们十人一队,双手被捆绑,有士兵武装押送,上厕所时就让士兵给他们松绑,上完了后又被绑了起来前行 。据说人们双手背在身后散步也是山西移民时期留下的传统,当时百姓们双手被反绑在背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散步时双手放在背后的习惯 。
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许多人开始研究自己的祖先,广泛的修正族谱,成立宗亲会,并盛大的主持祭祖仪式 。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此后每年洪洞县都会举行“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节,无数从山西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回到大槐树下参加祭祖 。因此大槐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人们的寻根祭祖的一种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