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送别音乐课教案

这次主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以及送别音乐课教案的详情 ,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送别音乐课教案

文章插图
一、扣住文眼 , 走进依依惜别之境
1.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 课文描写了哪几个送别场景?
2.快速浏览全文 , 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依依惜别)
【意图:“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组成送别的全过程 , 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依依惜别之情”是文本的基调 。扣住这个文眼 , 学生就能不断深入感受离别之情 , 让“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的心田荡漾 。】
二、互动探究 , 研读三个送别场景
1.合作探究: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送别场景 , 走进李白和孟浩然的内心世界 , 去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 , 找出关键的词语反复读 ,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
2.友情提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 , 把自己当作李白 , 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孟浩然 ,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 体会他们的情感 。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 这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 让学生先学 , 教师后教 。】
三、品味语言 , 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一)品读“看景藏情” , 感受别情缠绵之美
1.同学们轻声读看景藏情的场景 , 想想哪个词最关键 , 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2.他们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
3.指导朗读 。
【意图:找到“藏”字很容易 , 但紧扣“藏”字感受别情缠绵之美就比较困难了 。通过“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层层铺垫 , 学生应该能够透过字面看到文字后面的含蓄、缠绵之美 。】
(二)品读“举杯话别” , 感受别情炽热之美
1.离别的时刻并不因两人的不舍而停止前来 , 所谓“送君千里 , 终须一别” , 这个分别的时刻必然地到来了 。同学们轻声读举杯话别的场景 , 抓住“满”这个字 , 谈谈你的感受 。
2.从“满饮此杯”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3.从“誉满天下”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李白和孟浩然具有什么样的诗品和人品?
4.从“满怀豪情”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 , 你能理解它的用意吗?
【意图:别情的缠绵到豪放 , 就是由“满”字体现出来的 。“满饮此杯”饮出了浓浓深情;“誉满天下”需要拓展文本 , 适当介绍孟浩然生平以及李白写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 , 让学生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而孟浩然的“满怀豪情”就要深入地理解他说的“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的意思了 。】
(三)品读“目送吟诗” , 感受别情无尽之美
1.践行的酒喝下去了 , 友人该登船离岸了 , 就要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了 。同学们轻声读目送吟诗的场景 , 抓住“凝视”这个词 , 谈谈你的感受 。
2.“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凝视什么?
3.李白先看人 , 再看船 , 人、船都看不见了 , 就看滚滚江水 。李白凝视的目光中有些什么?
4.李白舍不得友人离去 , 一直站在江边为孟浩然送行 。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 。同学们 , 如果你就是李白 , 此时此刻伫立岸边 , 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 , 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 , 把心里想的话写下来 。
【意图:从关键词语“凝视”入手 , 凝视时看什么?从小船离岸一直“凝视”到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凝视”的目光中有些什么?把不尽的思念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藏情”、“豪情” , 依依惜别之情已开始泛起涟漪 。到了最后关头 , 把以前的朝朝暮暮重现一遍 , 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友人 , 在深情的言说中“依依惜别之情”已然翻涌起来 。写话是迁移练笔 , 不仅内化了文本语言 , 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四、吟诵诗句 , 回味再现离情别景
1.滔滔江水 , 载走了友人 , 也带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 。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 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2.课文是诗的扩展和阐述 , 诗是课文的浓缩和提炼 , 课文中三个送别场景所体现的真挚的友情全部隐含在诗歌当中 , 再次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如果你有机会到黄鹤楼上去 , 面对着浩荡的江水、飞翔的沙鸥 , 这一刻 , 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 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诗 。
【意图: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古诗的诵读上 , 通过特定导语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 让那份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直抵学生心灵 。】
五、迁移仿写 , 离别之情诉诸笔端
1.古往今来 , 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 ,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送别诗 。
2.学习课文诗文对照、借景抒情的方法将你喜欢的一首送别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
【意图:背诵送别诗是为了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 , 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 , 相互促进 。”据此安排的课后作业是迁移仿写 。】
四年级上学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 ,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 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 并背诵 。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 , 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 ,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
2、体会诗中情 , 读出诗中情 。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
2、体会诗中情 , 读出诗中情 。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 理解诗题 。
1、师:在古代 , 交通不便 , 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 , 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 。(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 , 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 , 可以说不可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 , 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 。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 , 理解诗意 。
1.自由读 , 把诗歌读正确 , 多读几次 , 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
2.指名初读课文 , 师生合作读 。
3、自学诗句 。
4、同桌交流 。
5.全班交流 。
【预设】
1、理解“西辞” 。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 , 然后人在东边 , 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 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
既然是之广陵 , 又说是下扬州 , 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
师:哦 , 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 。没错 , 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 。说到烟花 , 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 , 还经常放 , 见过吗?
生:见过 , 那是烟花爆竹 , 这里是指“花太多 , 太繁茂了 。”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 。花太多 , 太繁茂了 。此时的长江两岸 , 那正是阳春三月 , 草长莺飞 , 百花盛开 , 春意盎然 , 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 。(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 , 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 , 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 , 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 ,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四、品读古诗 , 感悟情感 。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 , 老朋友走了 , 谁都会感到不舍 。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 , 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 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 , 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 , 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 , 可是在李白的`眼中 , 却只有那一艘船 , 孤帆远影 ,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 , 他的心中 , 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 )是啊 , 过尽千帆皆不见 , 一心只有孟浩然 。此时此刻 , 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 , 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 , 看到的只有那—— , 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 , 从这个“孤“字 , 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 , 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 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 , 理解深情 。
1、师: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 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 , 伫立着 , 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再也……)
师:从孤帆离开 , 由近到远李白在看 , 远到消失 , 李白在看 , 后来一直在看 ,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补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的第二年写的《江下行》 。
4、指名读全诗
5、齐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师: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 , 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 , 感受到了这份情 。自古离别多伤悲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 , 李白吟诵到 , 女生读——
师:人在千里外 , 情在送别中 。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 , 带着这深深的情意 , 李白吟诵到 , 男生读——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 这对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让我们再用情地读读诗歌吧!(配乐朗诵)
五、借助诗境 , 训练说写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 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 , 学业上相互帮助 , 情投意合 , 感情深厚 , 此刻分别 ,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 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 , 同学们想象一下 , 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六、拓展 , 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1、自古多情伤离别 , 送别时刻以诗相赠 , 寄以深深的情意 , 让我们走进送别诗 , 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折杨柳》(留与“柳”谐音“)
2、每首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
3、积累:背诵抄写
4、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 。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 体会诗人的感情 。
七、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 体会诗人的感情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碧空 长江
孤帆
目光送 , 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 根据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 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我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 一起来看看吧 。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篇1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 , 再现诗歌画面 ,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 , 通过放朗读读音 , 让学生体会 , 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 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 , 教师可再做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 唐代伟大诗人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 , 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 想象丰富 , 语言流转自然 , 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 ,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 被后人誉为“诗仙” 。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 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 ,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 , 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 ,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
3、播放朗读读音 , 整体感知 。
(1)学生听读 , 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
(2)学生齐读这首诗 , 然后个别学生读 。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 , 经过漫长的水路 , 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 , 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 , 浩浩漫漫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 , 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 , 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 ,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 , 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 , 不远万里 , 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
C、颔联写景 ,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 , 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 , 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 , 描绘近景 , “云生”写白天 , 描绘远景 。)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 , 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 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
F、“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 , “渡荆门”包括前三联 , 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 , 全诗紧扣题目展开 , 结构分明 , 章法有度 。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 , 形象奇伟 , 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 , 特别是颔联 , 要求学生通过想像 , 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 , 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
从表现手法看:
①“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 , 江岸的辽阔;
②“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 , 赋予江水以情意 。
四、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 ,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
附赏析
荆门 , 山名 , 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 , 隔江与虎牙山对峙 , 战国时属于楚国 。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 , 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 ,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 , 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 , 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 , 原来“送别”所指 , 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 , 言客踪所至 , 工水与之俱远 , 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 , 结构波澜起伏 , 颇有层次 。
开头两句是总叙 , 陈述诗人离开家乡 , 千里迢迢 , 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 , 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 , 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 , 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 , 丝丝相扣 , 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 , 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两句 , 是写诗人坐在船上 , 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 , 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 , 沿着长江 , 顺流而下 , 穿过蜿蜒起伏 , 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 , 高山峻岭逐渐消失 , 随着山势的变化 , 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 , 也渐渐平静下来 , 在广阔的原野上 , 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 , 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 , 同为佳句 , 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 , 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 , 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 , 李诗是“行舟暂视” , 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 , 并无优劣可分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俩句 , 是描绘太空的夜景 , 诗人坐在船上 ,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 , 只见一轮明月 , 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 , 皎洁澄澈 , 普照大地 ,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 , 忽而连结在一起 , 由于折光的作用 , 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 , 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 , 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 , 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 , 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 , 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 , 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 , 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 。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 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 。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 , 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 , 惟江天高旷 , 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 , 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 , 不失为的评 。
最后“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俩句 , 紧扣“送别”的诗题 , 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 , 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 , 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 , 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 ,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 , 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 , 而又不直说 , 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 , 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 , 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 , 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 , 陈述离乡之情 , 显得更曲折含蓄 , 更有诗味和情趣 。
总之 ,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 , 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 , 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 , 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 , 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 , 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 , 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 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两句 , 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 , 崇山峻岭 , 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 , 随着山势的消失 ,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 , 淡淡的色彩 , 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 , 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篇2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3、加强朗读训练 ,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 理解诗意 , 感悟诗情 。
4、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 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 , 通过放朗读读音 , 让学生体会 , 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 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这首诗 , 描绘自然山水 , 文笔优美 , 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 , 可以激发灵性 , 陶冶情操 , 丰富文化积累 。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 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想像 , 再现诗歌画面 ,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介绍作者 。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 ,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 , 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
李白 , 字太白 , 唐代诗人 ,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自号青莲居士 。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 , 李清照易安居士 , 白居易香山居士 , 苏轼东坡居士 。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
2、学生自读 , 初步了解诗意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指名学生读 , 要读出思想感情 , 齐读诗歌 。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 ,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
5、颔联写景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 , 写的是远景 。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 , 想一想好在何处 。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 真切的表现出来 , 写活了 ,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
——“入”字用得贴切 , 是对前途的展望 , 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 , 空间广阔 , 打开了诗人眼界 , 奔腾着诗人的想像 , 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 , 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
6、颈联则变换视角 , 描写长江的近景 , 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 , 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 , 则天空高远 , 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 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 , 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 , 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的景象 , 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 , 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如在山地 , 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 , 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 。不是 ,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 , 借写故乡水有情 , 不远万里 , 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 思念故乡的感情 。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 , 找出与“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
10、齐读 , 背诵这首诗 , 指名学生背诵 。
11、总结 。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 , 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 , 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说白了就是“水送人 , 人思乡” 。
12、发放课堂练习 。
三、布置作业 。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 。“月下飞天镜” , “下”字是动词 , 说月亮下来了 , 影子落在江水中 。圆圆的月亮 , 像一面镜子 。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 。天上一个月亮 , 水中一个月影 , 上下生光 , 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古诗:“何当大刀头 , 破镜飞上天 。”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 。“云生结海楼” , 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 , 产生无穷想像 。“海楼”即“海市蜃楼” 。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 , 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 , 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 , 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 , 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 , 惊为神怪 , 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 。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 , 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 。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 , 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 。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 , 读书于戴天山上 , 游览峨眉 , 隐居青城 , 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 。如今渡过荆门 , 山渐消失 ,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 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
四、结束课程 。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送别音乐课教案】尾联 思念故乡
送别声乐是几级歌曲如果是表演艺考 , 那么可以根据你自身的嗓音条件来选 , 如果你五音不全 , 那么建议选择旋律不那么明显的简单的歌曲 , 最好不要唱流行歌 , 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来讲 , 唱流行歌唱完老师可能都不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歌 。可以选择《送别》这一类歌曲 , 简单好唱 ,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力 , 既然音准不好就要从表现力下手 。
如果你的唱歌水平还不错 , 那么你可以具体分析一下自己的声音条件 , 是适合唱高音还是低音 , 声音虚还是实 , 然后再从歌曲下手 , 高音唱的好可以选择一些较大的曲目(这个时候还要结合自身的长相 , 如果本人长相比较大气 , 可以考虑美声或者民族 , 如果长相甜美可以唱通俗) , 总结就是要适合自己 , 这个歌要唱的毫无违和感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