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会元状元

状元会元解元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是概念上的区别 。

解元会元状元

文章插图
这是对不同考试阶段第一名的称呼,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乡试的以第一名叫解元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
相关信息: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
状元,会元,解元为什么这么称呼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 。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 。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 。”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 。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
会元是指会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为会元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 。'"因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有此称 。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
解元,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
亦称"解首" 。宋洪迈《容斋四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 。"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
宋元
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可怜自家,母子孤孀,投托解元子个!"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俞良便挨身入去坐地 。只见茶博士,向前唱个喏,问道:'解元吃甚么茶'"
明清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人数最多赐
求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名单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确切人数应是18位: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 。名鹏,字以行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 。考官:礼部侍郎于邵 。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
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 。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 。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 。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
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
二、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 。英年早逝 。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 。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 。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 。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 。一生政绩平平 。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
三、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 。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 。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 。宋、辽官方很少记载此案,余在此修订补上 。
四、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 。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 。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 。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
六、明代两名
黄观(1361—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后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 。黄观在好多官方古本上连状元的记载都没有,余认真查解,确系“连中三元”,特此增订 。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 。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 。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 。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 。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 。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
有人把明代状元杨守勤划入“连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实他在乡试时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围,特在这里澄清 。
七、清代两名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字振威,号湘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 。一生建树不多 。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 。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 。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 。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
有书上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郎戴衢亨为“连中三元”者,此纯属误传 。
八、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两名
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 。因明崇祯四年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 。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 。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 。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 。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 。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 。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
状元,会元,解元为什么这么称呼?【解元会元状元】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都说古代考上状元就代表人生巅峰,那有没有什么反例?
状元:状元指的是在殿试中的第一名,殿试的考核裁判是帝王 。而对于古代学子来说,如果能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的话,那么就能入朝为官,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 。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在隋朝至清朝的1000多年中,中国社会上总共出现了777位状元 。在唐朝时期,考取状元的知识分子一共是147人,其中就有5位成为了宰相,8位担任着朝廷的一级官员,更不用说其它大大小小的官职了 。

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能够金榜题名,就像唐朝诗人孟郊写的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场面是何等的风光,现在就来说说那些风光无限的状元郎们吧 。
明朝的唐寅
唐寅,就是人们熟知的唐伯虎,他在书法、绘画、诗歌等领域的名声远比他状元郎的称号大得多 。1419年,唐伯虎参加了礼部举办的科举考试,而和他一起参与同一场考试的还有江阴的巨富徐经 。由于二人都是年少轻狂的风流才子,所以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
他们也拜访了在京城的主考官礼部大学士李东阳,也是因为这场拜访,让唐伯虎卷入了“科举舞弊案”,打破了唐寅的仕途之梦 。虽然以唐寅的才华是根本不需要作弊的,但是当时的史料却没有对这件事进行详细的记载,或许也像《明史》中所言“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唐伯虎可能成为了当时政治集团争斗下的牺牲品 。
因为在进京赶考的时候,被卷入了“科举舞弊案”中,所以锒铛入狱,最后被朝廷贬谪为浙藩小吏 。从此唐伯虎看淡了官场的纷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