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贵师出有名 。

文章插图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有个由头 。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呼百应;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
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
同理,如果想反对什么事,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滴 。
在最爱君看来,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
1898年,维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 。“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 。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之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
“半吊子”遗嘱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 。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 。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
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 。
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因工于书法,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 。现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
▲咸丰皇帝,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 。
一年后的8月,暑气刚退,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咸丰帝煞费苦心 。临终前,他做了几件事,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
第一件事,托孤 。“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 。
想当年,顺治帝6岁继位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个人辅政,结果两人争权;康熙帝9岁登基时,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结果还是斗,直到康熙把鳌拜给斗倒了才算完 。
这次,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史称“顾命八大臣” 。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 。咸丰规定,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生效,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 。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 。
这样,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擅朝政了 。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祖宗之法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 。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 。不过,因为小皇帝年龄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 。
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 。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 。一座大山,横在了她的面前 。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 。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
八大臣认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 。意思就是,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
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 。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 。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 。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 。
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 。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 。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 。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 。
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顾命八大臣炸了 。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 。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
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 。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 。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 。史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 。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 。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 。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
就这样,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还有“罢工”的压力下,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 。
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主角们慈禧冷静下来 。毕竟帝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 。此时别说党羽了,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 。在承德,他们不干活,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 。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 。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 。咸丰帝的临终嘱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 。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个个都很生猛 。
▲恭亲王奕?,皇帝没做成,却做了议政王
恭亲王奕?[xīn],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 。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足智多谋,号称“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
然而争储的时候,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继承帝业,是为咸丰帝 。
而奕?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 。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奕?的考量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主和,肃顺主战 。后来打不过了,肃顺说,奕?既然你当初主和,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 。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奕?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
除了奕?,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 。这人有多狠?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过,妥妥的全能选手 。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说担心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 。
好的,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那你留下吧 。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
被坑的奕?和文祥惺惺相惜,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后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 。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和胜保 。
僧格林沁的部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但这个人在军界影响力很大 。他与奕?的关系很好 。
胜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而且,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
更巧的是,这两个人都非常讨厌肃顺……
所以,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大清宗室,镶蓝旗人,济尔哈朗的七世孙 。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 。
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guǐ]”,深受咸丰帝赏识,累次破格任用 。顾命八大臣中,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
而论政绩,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咸丰一朝的大部分ZC都有肃顺的参与 。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是“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
只不过,他的人缘,比商鞅还差 。
且不说他主导的ZC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触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 。史载:
(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刻人宽己,行事暴戾,廷臣衔之刺骨 。咸丰帝死后,奕?去承德哭祭,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 。奕?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肃顺则说:
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
密谋咸丰帝死后,奕?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 。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 。哭完了,奕?便受两宫太后召见 。八大臣虽有阻拦,但“究迫于公论,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太监数辈传旨出宫” 。
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奕?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
叔嫂相见,一片欢喜 。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
奕?也说,北京、承德两地,因肃顺等人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
这下叔嫂一合计,肃顺这帮人,必须除掉 。
可是,承德是肃顺的地盘 。奕?说,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不仅肃顺不愿意,两宫太后也有顾虑,毕竟洋人还在那 。奕?回答:
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 。待奕?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 。后来,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 。
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赏八大臣,令其“大喜过望” 。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
定乾坤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还有咸丰帝的梓宫,起驾回銮 。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赶往北京 。
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其间还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 。论行程,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
9月29日,刚到北京,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 。
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经太后这么一说,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
9月30日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 。
抓肃顺的时候,肃顺睡得正香呢 。
10月1日,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 。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
10月5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
10月6日,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永不叙用 。
斩肃顺时,京城欢天喜地:
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 。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 。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慨然赴死 。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也 。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 。至于“遗命”,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 。干净利落,稳,准,狠 。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
1884年,甲申易枢,议政王奕?被削夺权力 。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又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权力如玩具,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7年的慈禧,死了 。也许,这样一个狠角儿,只有老天能收了 。
【历史上大清朝的慈禧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慈禧是谁的皇后】再三年后,大清亡了 。
- 硕果累累的意思是什么 硕果累累是什么意思
- 我的财运在哪个方向 今天什么方位财运最佳
- 赛博是什么意思(朋克是什么意思-)
- 王珂的老公是谁个人资料及照片爆光 王珂老公个人资料
- 1992年的阳历多少号 1992年阳历是什么星座
-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什么意思 天庭饱满是指哪个部位
- 梦见家里进水是发财兆头(女人梦见屋里满地都是水)
- 山西晋中市有几个区几个县 晋中是哪个省的城市
- 长兴游玩必去的8个景点推荐 浙江长兴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