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牌名吗

关于浣溪沙是词牌名吗,和晏殊《浣溪沙》的信息,下面跟小编一起看看答案 。
浣溪沙是哪个词牌名

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牌名吗

文章插图
“浣溪沙”词牌名 。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 。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 。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词牌释义
浣纱溪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 。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 写赐感化 。』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 。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 。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 。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本调别名山花子 。
【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牌名吗】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 。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 。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 。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 。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 。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 。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
浣溪沙是词牌名还是作者名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并非单独的一首词 。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 。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 。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 。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 。
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 。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 。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 。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
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 。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 。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
苏轼的浣溪沙是词牌,词名是什么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浣溪沙》是词牌的名 。
关於那首词的内容,叫词题,词的标题 。
浣溪沙是词牌名,这是首诗还是词词牌名,和“沁园春”,“江城子”意思一样,和正文里边的内容没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