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号一般是按什么取的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

自周朝开始 , 古人便形成了成年取字的礼俗 , 《史记》与《汉书》在记述人物传记的时候 , 通常会在篇首列出人物的姓名与字 。

古人的字号一般是按什么取的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

文章插图
可是不知您发现了没有 , 韩信、萧何、陈平、樊哙……这些汉初鼎鼎大名的开国元勋竟然都只有名而没有字!难道是司马迁与班固双双都忘记记载了吗 , 还是这其中另有隐情呢?
先秦的“字”今天我们习惯将“名字”一词连称 , 但现在除了一些爱好风雅的文人之外 , 绝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取字的习惯 。“名”与“字”在古代是相互区别的两种文化 。
姓名文化由来已久 , 若要追根溯源 , 就算是追到上古时代也未必能厘清 。而古人取字礼俗的起源就比较清楚了 , 自西周开始就有了“男子二十冠而字 ,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说 。但这最初仅仅是对于贵族阶层的子女而言的 。
在读先秦人物传记时 , 您可能会发现一些人名显得十分特别 , 例如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 , 他的名字竟然有五个字之多!这其实是因为先秦人常常习惯将姓氏与名、字并称的缘故 。
“百里”是氏 , “孟明”是字 , “视”才是他的名 , 而百里氏是姬姓一脉 , 若按现在“姓+名”的方式来称呼 , 他应该叫“姬视” 。
类似的还有“鲍叔牙” , 您不要以为“叔牙”是他的名 , 其实鲍叔牙字“叔”名“牙” 。
【古人的字号一般是按什么取的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 您可能还发现了 , 先秦时人的姓名除了习惯将名与字同称之外 , 还特地将“字”置于“名”之前 , 这也是先秦时特有的一种称呼方式 , 因为到了汉朝以后 , 人们就开始形成先“名”后“字”的称呼方式并一直沿用下去 。
古人为何取字既然古人早已经有了姓氏和人名作为称呼 , 为何又要取字呢?古人取字绝非多此一举 。
因为字承载了区别于姓名的丰富意义与内涵 。字可以理解为是名的一种延伸 , 所以后世古人根据名的含义来取字的情况很多 。
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义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要举行成人礼 , 这标志着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 。
行礼之后就可以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 字则是这一成年的印记 。
古人既已成年 , 就意味着会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尊重 。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让人随意称呼 , 否则就显得太过轻慢无礼 。因此就需要再取一个用于成人社交的尊称 , 这就是字 。
此后 , 自己的名只用来表示谦逊的自称或只能由长辈、师长及位高者来称呼 。前面说到 , 取字的礼俗最初只由上层贵族专享 , 可以说整个先秦时代都是如此 。
因此拥有“字”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标榜其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 。字的涵义如此丰富 , 此中的意义是姓和名所不具备的 。
布衣将相说完取字的相关文化起源之后 , 就要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上来了 。
如前所述 , 在秦汉之前 , 取字的礼俗还只是上层贵族才享有的特权 , 这也就意味着中下层官吏 , 特别是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没有字是一种常态 。取字礼俗向下层社会的普及则是汉以后的事情了 。
汉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是“布衣将相” 。韩信自不必说 , 他年少时常常游手好闲 , 靠到别人家蹭饭维持生计 。萧何虽不是一介平头百姓 , 但也仅是沛县的一个小吏 , 地位同样不高 。
陈平少时家贫 , 有薄田三十亩 , 只能算是一般百姓 。而樊哙更是以屠狗为业 , 社会地位甚至不及一般农民 。
此外还有周勃、灌婴等 , 同样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 他们都没有取字的权利 。与此相反的则是留侯张良 , 出身韩国贵族 , 因此才有“子房”一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