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过三峡之后,受到沿岸山势所阻,蜿蜒辗转,水系交错 。

文章插图
充沛的水量汇集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形成了湖泊 。在为数众多的湖泊中,位于华中的一个湖泊尤为特殊,它总面积2579.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以它为中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 。以它为名,诞生了湖南和湖北的名称,那么这个湖泊到底是哪个呢?
《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 。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 。”
这一具有神话色彩的“洞庭山”,就是现今的君山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相呼应,这个湖泊故此得名“洞庭湖” 。
远古地质的活动,造就了洞庭湖 。受燕山造山运动影响,造成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断裂凹陷,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及随后的地质变化中,洞庭地区再次全面下沉 。
而长江水系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等四水以及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等四江在此集聚积淀,形成了1878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平原 。
洞庭湖 。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它北连松滋、太平、藕池、调弦等“长江四口”,西接沅江和澧江,南承湘江和资江,东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当时“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
时至唐宋,洞庭湖不断向西扩展,《巴陵志》有云:“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就此蜚声海内 。
上图_ 洞庭湖百年萎缩示意图
历代学者对洞庭湖古称“云梦”,争议不休,各执一词 。“云梦”一词最早出于《左传》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提及“楚有七泽”,其中“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
一时间云梦成为洞庭湖的代名词 。不过,对云梦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
一是“跨江说” 。这种观点认为长江中游横跨南北的两处湖泽合称为云梦泽 。西晋史学家杜预明确提出:“江南为云,江北为梦 。”《汉阳志》也有类似记载:“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 。”
时移魏晋,受自然条件影响,江北梦泽逐渐干涸,形成众多湖泊陂池,江南的云泽未受影响,冠以“洞庭湖”之名 。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人的支持,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
二是“江北说” 。两汉三国时期的社会主流公认云梦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 。
《史记》记载:“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汉书》、《后汉书》、《水经注》均持这种观点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在此驻泊操练水军 。
三是“地名说” 。湖北孝感市安陆附近在西魏时曾设县云梦,诗仙李白羡慕《子虚赋》中描写的情景,曾在此隐居 。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 。据测量,它与湘、资、沅、澧四水以及“长江四口”总面积达3879.2平方公里 。河湖总容量达22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容量178亿立方米,河道容量42亿立方米 。
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 。凭借这样的吞吐水量,洞庭湖一举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 。
当长江上游形成洪峰,流经“长江四口”时,洪峰水位明显高于洞庭湖水位,部分洪水向南分流,注入洞庭湖,洪峰得以削减 。
当长江洪峰过境后,处于高水位的洞庭湖经城陵矶出流长江,保证了下游在枯水期的水位,起到了削峰蓄洪、调节水位的功能 。
由于洞庭湖的存在,屡次化险为夷,缓解了洪峰对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威胁,使其平安渡汛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先民自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周边地区 。
楚人南迁之后,在原先的黄河文明基础上,吸收少量长江文明,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特有的楚文化,内容涵盖宗教、礼仪、艺术、工艺技巧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和氏璧”,就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
洞庭湖碧天一色,沧溟旷达,吸引了历代文人的关注 。爱国诗人屈原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洞庭湖,如:
《哀郢》中的“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湘君》中的“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汉武帝看完《子虚赋》后,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他为此召见司马相如,并赐予官职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对洞庭山水进行生动的描写和渲染,被收录进了小学语文教材 。
北宋庆历六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了《岳阳楼记》,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成为爱国忧民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洞庭湖和岳阳楼藉此声名更盛 。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洞庭湖地区良好的水土资源,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洞庭湖附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
在湖南常德澧县彭头山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炭化的人工栽培稻谷,这一发现比浙江河姆渡遗址要早两千多年 。
到了秦汉,洞庭湖地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着外来移民不断涌入 。永嘉之乱后,“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湖区成为流民安置的重点地区 。随着移民的增加,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 。
至南宋,湖区推广种植优良水稻“占城稻”,水稻产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 。
唐玄宗时期,受安史之乱影响,北方流民再次大量涌入,“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 。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
【湖南有什么湖比较出名 湖北湖南的湖指的是哪个湖】明清时期,湖区人口持续增长,当地改善水利设施,扩大农田规模,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湖区的粮食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
洞庭湖位列五湖之一,经历沧海变幻,时代变迁,集地域、湖泊、山水、名胜于一身,展现出独特的调蓄洪水、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魅力,三者激荡融合,相辅相成,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
现在,洞庭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养殖基地,也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 楚河汉界比喻什么 楚河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 雪中悍刀行中八个神仙下凡都有谁 雪中悍刀行人物
- 教师公招通过了,就是正式编制了吗 公开招聘是不是编制
- 应对鬼压床的小方法 鬼压床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 男人最深情的爱是这6种沉默 男人六种沉默代表爱你
- 虎宝宝屿字取名好不好 虎年出生能用屿字取名吗
- 微信群发消息怎么发(微信群发消息怎么发不出去)
- 做公益服务有什么益处 当志愿者有什么好处
- 西游记唐僧的寿命一共是多少年 唐僧活了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