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醒我独醉下一句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下句是什么?下一句是:是以见放 。

众人皆醒我独醉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语出先秦佚名《楚辞·渔父》 , 全文原文如下:
屈原既放 , 游于江潭 , 行吟泽畔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 , 自令放为?”
【众人皆醒我独醉下一句】屈原曰:“吾闻之 , 新沐者必弹冠 ,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 鼓枻而去 ,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足 。”遂去 , 不复与言 。
白话文释义:屈原遭到了放逐 , 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 , 面容憔悴 ,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 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 , 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 , 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 大家都迷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 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 , 微微一笑 , 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 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 , 不再同屈原说话 。
扩展资料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 , 主要通过问答体 , 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全文四个自然段 , 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 , 以渔父结尾 , 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 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
在第一部分中 , 屈原开始露面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 , 文中以“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在这部分中 , 渔父上场 , 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 , 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 , 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 , 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 , 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问 , 引出屈原的答话 , 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即自己与众不同 , 独来独往 , 不苟合 , 不妥协 。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 , 渔父提出 , 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 , 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醨” , 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
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 , 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 , 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位隐者 , 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 , 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 渔父“莞尔而笑” , 不再答理屈原 , 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 “鼓枻而去”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 , 他不愠不怒 , 不强人所难 , 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下一句是什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 , 游於江潭 , 行吟泽畔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 ,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 , 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 , 新沐者必弹冠 ,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 葬於江鱼之腹中 , 安能以皓皓之白 ,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 , 鼓枻而去 , 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足 。」遂去 , 不复与言 。


屈原被放逐以后 , 来往於江潭之间 , 在水边且走且叹息 , 看起来憔悴枯瘦 , 一副病态愁容 。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 , 只有我是清白的 , 所有的人都昏醉了 , 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 。」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 , 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全天下都污浊了 , 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 , 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 , 表现得那麼清高 , 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 , 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 。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 , 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 , 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 , 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 , 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 , 可用来洗我的帽带 , 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 , 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 , 不再和屈原说话 。
注:「沧浪之歌」复见於《孟子.离娄》 , 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 , 便引之以告诫
弟子 , 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 。水清只是清水 , 水浊仅是浊流 , 濯缨濯足皆凭自决
 , 但这是逆解发挥 , 若顺取发挥 , 应是渔父诵歌之意 , 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
我独醒」 , 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
 , 或能潜移默化 , 纵无前景 , 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详细
分辨) 。]
出自:楚辞
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下句是下句是是以见放 。上一句是举世皆浊我独清 。此句出自屈原的《渔父》 , 大意是:世上的人都是污浊的 , 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 , 唯独我一人清醒 。
原文如下
渔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 , 游于江潭 , 行吟泽畔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 。”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 , 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 , 面容憔悴 ,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 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 , 因此被放逐 。”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当时的楚国 , 政治黑暗 , 贪官污吏横行 , 屈原因不同流合污而被排挤、被放逐 。容颜枯槁憔悴的屈原行吟于江畔 , 遇见了渔父 , 渔父惊讶地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怎么落得这般光景?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以 , 我就成了这个样子 。”
屈原因与众不同、独来独往 , 不苟合、不妥协而被流放 , 直呼“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他坚持理想、矢志不渝 , 不惜舍生取义 , 一部《离骚》诉尽平生不得志;而最早用诗歌表达这种情绪的恐怕要数《诗经》中的《园有桃》 。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 , 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 , 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 , 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老百姓 , 得到这个信儿 , 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可是一片汪洋大水 , 哪儿有屈原的影儿 。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 , 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
屈原不仅是一位忠心爱国的政治家 , 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歌 , 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 。他在诗歌里 , 痛斥卖国的奸臣 , 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 对楚国的一草一木 , 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