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求《古文观止》的原文、注释、翻译合集的txt文件《古文观止》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ShjuDzR70IwHE8x2I2cOQ
提取码: ryfx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 。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 。
古文观止徐文长传文言文翻译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 。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 。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 。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 。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 。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 。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 。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 。”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 。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 。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 。
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 。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 。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 。性格直爽,无拘无束 。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 。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 。”胡宗宪都答应了他 。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胡宗宪非常高兴 。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像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 。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 。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 。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 。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 。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 。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 。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 。”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 。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 。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 。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 。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喜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 。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 。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 。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 。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 。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 。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 。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 。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 。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 。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 。晚年愤慨更深,假装颠狂愈加厉害 。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 。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 。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 。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用棰子敲碎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
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 。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 。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 。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 。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 。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 。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更奇异,他的文比他的画更奇异 。”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 。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 。可悲呀!
编辑本段背景徐文长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幼有文名,但只考上一个秀才,以后屡试不就 。他好谈兵法,积极参与当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曾入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幕中,参预机宜,写过两篇对倭作战的方案,自称:“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 。”后胡宗宪被捕下狱,他也受到牵连,忧愤成狂,之后游历山水,遇见总兵李成梁并教导其子李如松兵法战略,并使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年的朝鲜战争中大败丰臣秀吉的日本军 。他怀才不遇,在仕途上备受倾踬,在文学上亦不得志 。他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同时,然却是李、王的反对派 。他曾批判复古派效古人某篇某体是人而“学为鸟言者”(《叶子肃诗序》)当时复古派盛行 。王、李之作遍天下,他自然受到冷落 。徐文长生前虽有文集刊行,但鲜为人知 。在他死后四年,袁宏道始偶然地在陶望龄的家中发现其诗集《阙编》,大惊异,叹为平生仅见,于是写了这篇传记 。
徐文长一生侘傺潦倒,其磊落不平之气,一一发之于诗文,“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实力公安一派的先鞭,尤其是他批判理学之伪,提倡一己之适,蔑弃礼法,作狂傲世,更与公安三袁的处世精神相通 。因此袁宏道的这一篇传记便不同于一般记述人物的行状 。全文从徐文长的诗文不得行于世写起,突出他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坎坷一生,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景仰之情流注行间,寄情楮墨,表达了作者自己强烈的傲世疾俗的精神 。
佚名《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赏析范雎说秦王原文: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范雎说秦王翻译及注释翻译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 。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 。」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 。」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 。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 。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 。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 。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 。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 。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 。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 。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 。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 。死,是人无法逃避的 。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著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 。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 。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 。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 。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 。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 。」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
注释(1)庭:指宫廷 。旧本《古文观止》此句作「王庭迎范雎」,按原文「王庭迎」下无「范雎」二字 。(2)幸:表示尊敬对方的用语 。寡人:古代诸侯向下的自称 。即所谓诸侯自谦是「寡德之人」 。(3)跽: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 。「跽」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 。也称为长跪 。(4)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博闻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 。文王:姬姓,名昌,生前称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灭殷后追諡文王 。遇吕尚于渭水北岸 。(5)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 。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6)擅天下:拥有天下 。按文王生前未及「擅天下」,也未「身立为帝王」 。这里是合文王、武王二人笼统言之 。(7)羇(jī)旅:作客他乡 。(8)匡君:纠正君王的偏差错误 。(9)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 。(10)厉:借作「癞」 。(11)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 。(13)五伯:即春秋五霸 。这篇文章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4)乌获:秦国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之重 。秦武王爱好举重,所以宠用乌获等力士,乌获位至大官,年至八十余岁 。(15)奔、育:孟奔(一作贲)、夏育 。战国时卫国人(一说齐国人) 。据说孟贲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举千钧,都为秦武王所用 。(16)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楚平王杀其父兄伍奢及伍尚,子胥逃奔郑,又奔吴,帮助吴王阖闾即位并成就霸业 。橐(tuo):袋子 。昭关:春秋时楚吴两国交通要冲,地在今安徽含山县北 。伍子胥逃离楚国,入吴途中经此 。(17)蔆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 。(18)蒲服:同「匍匐」 。(19)吴市:今江苏溧阳 。《吴越春秋》卷三:「(子胥)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 。」(20)阖庐:吴王阖闾,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21)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 。因谏纣王而被囚禁 。武王克殷,才得到释放 。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 。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但未见有「漆身为厉」的事 。(22)蹶:跌倒 。(23)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姓芈 。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才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24)保傅:太保、太傅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这里泛指辅佐国王的大臣 。(25)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引申为王室的代称 。(26)慁(hun):打扰,烦劳 。
范雎说秦王评析范雎初见秦王,既不像初出茅庐时的苏秦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已为秦相时的张仪那样咄咄逼人,而是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 。这是为什么?
说客游说人主实非易事,弄不好会有生命之虞 。范雎以一籍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正如他所说「交疏言深」,这时,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欢听什么,想要干什么,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 。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他要贡献于秦王的谋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逐把持朝政的以宣太后、穰侯为首的「四贵」 。而秦王与他们有骨肉之亲,并且是在他们的拥立下才得以即位的 。范雎明白,若稍有不慎,就会「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言甚深而交情甚浅,范雎能不顾虑吗?所以他吞吞吐吐,疑虑重重,回环往复,拖拖沓沓,而同时却又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敲侧击,铺张扬厉 。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进行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是否能听从建议摆脱骨肉之亲的羁绊而自强自力;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昭王的无限忠诚 。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对秦昭王展示自己的忠心,甚至表示「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好像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这段说辞,淋漓酣畅,委婉周密,恳切动听 。终于瞅准时机,于云山雾罩之中微露真意:「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 。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你的处境危如累卵,有了我你才会安然无恙 。表面上是强调秦王与秦国的危险,实际上是为自己能得到重用作铺垫 。这就是谨慎精明、老练的范雎,一个不同于一般纵横家的辩士 。
诗词作品:范雎说秦王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诗词归类:【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劝谏】
古文观止序的翻译从我幼年就学以来,我常喜欢学习一些古人的作品,每次浏览其中的大概意思,对其中立意思路及利弊之间,也经常揣摩其要旨 。然而在细微处体会其内蕴,在字词间权衡其得当与否,这样的做法是我所缺乏的 。

戊午年,我被任命为福建巡抚,绍兴章子,习子在福州教授我儿子古文,当时侄子楚材也一起陪同 。楚材天性恭谨友爱,潜心苦读,擅长科举各科,尤其喜欢读经史各种书,在平时讲解之外,总能有一些其他体会,他和我侄孙吴调侯,经常相互以文学勉励、交流 。吴调侯样貌非凡,卓才气过人,勤勉而且注重道德修养,家学渊源,常常想继承前人的成果,同时将之发扬光大 。两人多才学超凡,下笔洋洋洒洒数千,但是没有随意之处,这应该是他们古文造诣很深的缘故吧 。

今年春天,我负责管辖大同一带,处身极边苦寒之地,因与朋友相聚而今各处一方感慨良多 。调侯、楚材两人寄来《古文观止》一作,翻阅该作,以为所选之文简练而精到,评注要而不烦,尤其是其中审音辩字十分精确得当 。翻阅数便,发现这些是我所欠缺的地方,这让我欣喜非常 。拿该编《古文观止》来纠正原先启蒙教育的不当之处和帮助后学,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于是将这书去印刷,写上这些话为本书做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