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项羽坑杀降兵没人骂,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何却被骂了两千年?白起和项羽坑杀降兵怎么会没有人骂?坑杀降兵这件事一直都是项羽和白起军事生涯中的污点,也是一直被后人所诟病的地方 。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更是一种残忍的手段,为了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就以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更是为了其他的朝代树立一个坏的榜样 。

文章插图
其实有很多质疑过白起坑杀赵国士兵的事件,但是经过多方的查证都是证明了这个事件的真实性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录了白起坑杀三十万赵卒的整个过程,1995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白起坑杀三十万赵卒的事情 。后来很多的考古学家对当年秦国和赵国的这场战争做了很多的研究,古战场做了一个小型的探方发掘,在里面发现了非常多的骸骨 。
白起这样做的原因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白起的本意,是迫于秦始皇的旨意不得已而为之 。秦国和赵国双方在长平之战都投入了很大的兵力,秦国杀神白起秘密上任 。赵括率领人马进攻,但是其实进入了白起的包围圈,赵军陷入被包围的处境,赵军没有粮食,且主帅已死,最后被迫投降 。
赵国的降兵有40万之多,这部分人如果放回赵国,那么这场战争就相当于白打了,赵国很快就会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把这些人带回秦国,对秦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当时的秦国根本养不起这么多的人,所以不留隐患的坑杀,
白起坑杀40万项羽坑杀20万没人骂,为何秦始皇坑杀几百人却被骂了两千年?白起杀了40万降兵,项羽杀了20万降兵,都没什么事,杀了也就杀了 。而秦始皇只活埋了100多个术士儒生,便成了2000多年来的人生污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句话来说明:封建社会老百姓的死活没人去管 。谁掌握了笔杆子,谁就有了话语权 。
2200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1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这本应该是彪炳千古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也本应该名垂千古 。但就因为焚书坑儒,这件事让秦始皇落下了一个千年暴君的骂名 。焚的那些书是除秦国以外六国的历史,但并不是全部都烧了,而是在各地的博士官那里都有备份 。真正的六国历史被烧了个干净,倒是项羽干的 。坑的那些儒,是那些装神弄鬼的术士和神棍,并不是我们后代人所指的读书人 。
从西汉董仲舒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为了证明汉代秦是历史必然有其正义性,不得不将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君,描绘成一个扼杀中国历史的恶魔 。这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
白起在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40万大军,其中包括20万降兵;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坑杀了20万投降的秦军,看上去二人并没有受影响,但随着历史的推移,本应成为军神的白起和本应成为一代帝王的项羽,都惨遭横死,这也充分证明了杀降不祥这一千古不破的真理 。
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杀多少人都没关系 。毕竟以斩首记功是战场上通行的做法 。如果敌人放下了武器投降,胜利者可以鞭打他,奴役他,但一定不能杀降 。在这一点上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做法可以值得后世人学习 。从小我们就知道一句话,解放军优待俘虏 。
只要放下武器成为俘虏,就能接受优待,最开始少校个人也是不理解这种做法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了抗战史,解放战争史,抗美援朝史,对印自卫反击战史后,少校才明白什么叫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
打起仗来死的最多的永远是老百姓,老话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我们今天能够舒舒服服的坐在这儿刷刷头条,看看悟空问答,请一定感恩为我们守护着一方平安的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子弟兵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
秦始皇见过白起吗没有 。白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将,在秦昭襄王时期为秦国征战六国,几乎没有打过败仗 。在白起死的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出生,所以秦始皇没见过白起 。白起,男,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 。
秦朝名将白起和王翦哪个厉害点?秦朝名将白起和王翦两人不相上下 。
《白起王翦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该篇是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秦国将领白起和王翦的合传,传文全面、简要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 。文中,司马迁对两人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白起和王翦实力相当 。
扩展资料
秦朝名将白起和王翦对比:
白起和王翦都是统兵大将,大约是老天想要秦国统一天下,短短六十年左右竟连赐秦军两位罕见的军事天才 。其中白起主要活动在秦襄王时期,王翦则主要活动与秦始皇时期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以削弱六国为主,而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对外政策就倾向于兼并天下了 。
武安君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斩杀甲士一百多万,慑服一直以秦为大患的赵国,楚国,使他们不敢攻秦,为秦以后成就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成候王翦军功同样了不起,杀的人虽然不如白起多,但灭燕,灭赵,灭楚,战国七雄其一个人就荡平一半,而且战场上也难逢敌手 。
不同的是白起性格倔强,锋芒毕露,所以最后落了个自刎的结果 。而王翦则不同,为人稳重内敛,深得秦始皇信任,所以从某个层面讲其几乎全始全终,是古代名将里能善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
白起和王翦性格上的不同导致的结局不同,但应用在军事上就决定了他们的战法大为不同 。武安君白起擅长野战,擅长大兵团迂回偷袭,战术刁钻猛狠 。而武成候王翦用兵稳重,始终善于造势而不是交锋,善于以势压倒敌人,从而寻找破绽一击必中 。
比较下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起用兵只求结果不问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而王翦则更像一个谦谦君子,对待士兵,敌国都要留几分人情,输也要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 。
-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的一生:荡平六国强敌,忠心秦始皇公元前257年的深秋霜染红叶归雁悲别,一柄带着赐死目的的宝剑放在白起将军的面前,白起苦笑着回首望咸阳,帐外的战马不安的踏着凌乱的脚步,昭王宣死的使者就站在门口不远处冷眼看着这一切 。
使者发出冷冰的声音;白起将军,吾王认为你不思进取错失战机,耽误秦国版图征服的大业,念你对大秦立过战功,故今日赐剑允许你自裁 。那柄青铜剑,带着寒意的青锋凛然而冰冷 。
秦国这个西部边陲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弹丸小国,最后在中原大地的版图上盖上一个王业的“秦”字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始皇嬴政是否会对满朝文武,对国民百姓说;几百年来为秦朝统一大业而献身的士卒将军们永垂不朽,尤其是在开拓疆土,讨伐异邦的路上屡建奇功,为秦朝江山建功立业的白起将军永垂不朽 。
但是你说不说历史就在那里,你讲不讲白起和他的战功就在那里 。人屠这个别称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刽子手,白起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怎么对的起人屠的称号 。他指挥着秦军攻城掠地,他踩着失败者的累累白骨走向胜利 。
在春秋战国屡屡被后人提起的四大名将里,白起位列之一是毫无争议的,这个春秋一号战将不仅仅有着杀人如麻的战绩,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秦国面对外患的征服和扩张策略里,扮演者最直接的,甚至是不二的角色 。在和六国抗衡的路上,白起的军队干掉了165万对手的士兵,整个春秋战国诸国的战争死伤人数的总和也不过两百多万,而死在白起将军手下的居然占据了三分之二,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
秦昭王是一个有点慧眼的君王,他选定了白起,于是我们后人可以很托词的说;历史选择了白起 。白起的将军之路,是伴着他一次次的胜利得到的,从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白起为左庶长,这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 。左庶长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非嬴氏公族不得担任 。显然秦昭王对白起是信任和期待的,而白起也没辜负王的知遇之恩 。在他的第一仗,他率部攻打韩国的新城 。因为白起是一个有着文韬武略的将才,注定他的一生要在两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大放异彩 。
韩国在白起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联手了魏国一道抗衡白起的大军 。而此刻的白起因为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战绩,引起秦昭王的赏识继续提升为左更,这是秦国二十级爵位的第十二级 。韩魏之战,白起运筹帷幄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结果全歼韩魏联军于与阙这个地方,这一仗斩获敌人首级二十四万有余,捕获敌将公孙僖,攻陷城池五座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胜利,它会在冷兵器时代有多大的震慑力,这样的战功,当然要被继续提升,于是接着晋升为国尉,这就是秦朝执掌军事的重要官员 。两年以后秦昭公的第十五年,白起提升为大良造,这是秦国国内最高的官职之一,他全面掌控秦国的军政大权 。
秦昭公二十八年秦军举兵征讨楚国,白起为帅,一路连战连捷,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 。秦国以郢都为南郡 。楚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然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站在楚国首府郢都,白起心中会有怎样的 *** 与豪情万丈啊 。秦国的版图上,就此抹去了楚国的印记,连楚国的首府都成为秦国的南郡,为表彰白起的彪炳战绩,秦昭王授予白起为武安君封号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
秦襄公在位的第三十四个年头,白起率兵再次攻打韩国、赵国、魏国组成联军抗衡秦军,结果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这个地方,秦军大破联军 。华阳之战白起的秦军击破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斩敌人首级十三万有余 。
秦襄公第四十三年,白起率部攻打韩国的径城(今山西曲沃一代),这是由九座城池联合防御的一场战役,但是在白起的秦军面前,可谓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 。次年白起又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 。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引发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这一战所造成的对当时晚期的春秋诸国的影响和震慑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战的军事和战略影响其实是决定了两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是一种打基础的战役 。这一仗造成了赵国户户出殡,家家发丧的悲戚现实,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军的行为,也注定让他成为赵国庶民百姓最咬牙切齿不能放过的人 。赵国国君识人能力有限,不顾一片反对,执意要让纸上谈兵之辈赵括为帅,罢免老辣的廉颇固然是长平之战赵军自身最大的败笔,但是从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上分析,即便是廉颇为帅,无非是延长一下时间而已 。此战之后赵国彻底大伤元气,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 。
而长平之战之后,白起是准备乘胜进军继续追杀赵军,兵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 。面对重兵压境韩国、赵国惊恐万状,无奈之中他们派出说客重金贿赂秦相应候范雎,使者对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 。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秦曾经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 。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 。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
很明显这是一个离间计,但是在重金面前,范雎失去了底线,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使者的分析或许有几分道理,他怕功高盖世的白起最后位居自己之上,可叹范雎一世精明却看不出这其中利害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 。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
白起在接到秦王退兵的之命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可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何况是君王之命 。秦昭襄公是一个有着征服和扩张欲望的人,他并没有把与赵国的停火协议维持多久,也就是九个月之后让王陵攻赵,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人马,一校约为8000人,这就是说秦国损失了四万多士兵 。
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拒绝,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 。打了一辈子仗的白起当然明白,邯郸是一块硬骨头,更重要的是他内心也一定揣着一份怨气,当初形势那么好完全可以乘胜追击你们却选择了议和,给了对方以喘息和休养的机会,如今再打谈何容易 。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要把他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 。仍然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 。
秦昭襄公在范雎的耳边风之中终于怒不可遏,既然你白起不为秦国出力要你何用,那就赐死吧,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
【秦始皇评价白起】毫无疑问白起是春秋战国,最了不起的军事大家,他运筹帷幄手段铁血,他烂熟兵法挥斥方遒,但是打了一辈子仗为秦国立下不朽战功的白起,最后倒在了自己君王赐死的剑下,这大概是宿命是报应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