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一定真实吗?所谓“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能因为人的喜好与否,认识与否而被否定 。所以,我认为既然叫事实,当然就是真实的,只不过由于人们不一定清楚地认识它,有时可能会遭到否认,但这不能影响事实真实存在的现实啊!
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还是终极性!真理的绝对性就是指它的客观性 。

文章插图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
扩展资料:
任何真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区别,在它所反映的范围和限度内是不能被推翻的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
人类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来说,是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它虽不能穷尽世界,但认识每前进一步,就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接近一步,就将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增添绝对真理的颗粒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事实的终极性是指什么】-绝对真理
什么叫绝对真理,什么叫终极真理?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真理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
绝对真理: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线认识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揭示真理发展过程中两个既相
区别又相联结的认识论范畴 。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
对性,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反
映,它是真理的无限长河 。绝对真理包含两层意思:(1)任
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
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可能被推翻 。这是绝对的、无条
件的 。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观
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
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 。”(《列宁
选集》第2卷第132页)(2)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它
能够无限接近客观世界 。这种认识的本性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等
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
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的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
相对正确的认识 。相对真理包含着两层意思:(1)从对整
个宇宙的认识来看,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
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其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
处于一定时空之中的真理性认识永远不可能穷尽物质世
界,而只能不断发展、完善 。(2)从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来
看,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无限多样性决定
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其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的正
确反映,都只具有近似的性质,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丰
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
同的方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任何真理
都具有绝对和相对两重属性,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
一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任何真
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
映,因而具有相对性;但它又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在它的限度内不可能被推翻,因而具有绝对性 。绝对寓于
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包
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理 。(2)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 。真理是一个过程,
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客观真理
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形
而上学真理观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从而否
认真理的发展 。教条主义就是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从而否
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实用主义就是相对主义的一个典型
代表 。
论绝对真理与终极真理
--------------------------------------------------------------------------------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绝对真理和终极真理只是在未来的理想和幻想中才被人提到,现实谈论这个问题就只能是狂妄和无知了 。特别是相对论问世以后,人们当谈到真理时,必须冠以“相对”二字,声明凡理必无绝对的和终极的 。
相对论的广泛传播,对开发智慧、促进科学研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解放思想,打开眼界,克服狭隘、保守、顽固思想是一个锐利的武器,但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给不可知论、模棱两可论,知难而退的懦夫懒汉思想……也提供了个理论根据 。受“物极必反”的规律支配,反倒加强了上述观点的顽固性,对探索真理起了阻碍作用 。因此,认真地研究绝对真理和终极真理是否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防止相对概念的乱用,和由此引起的消极影响是有益的,为叙述方便分以下几点:
1、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终极真理
绝对真理与终极真理实质上是一个内容两种提法,绝对真理应该是无论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是正确的理论 。或说是在任何时期或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再修正的理论,永恒的不再发展的理论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即不变的理或百变不离的“宗”,“不掺假的纯理” 。
2、理的真与假,不决定大小或多少,而决定于足和纯 。
最真的金是纯金和足赤 。只要是足赤就是真金,那怕小到只是百分之一克或一个金元素 。就它自身来讲都是真金,无论体积和重量多么大的金属或矿石,只要尚存其它成分,都不能统称为真金,把整个宇宙的含金矿石都集中在一起,如果不经过加工和提纯,也不能统称为真金 。同理,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的提法并不准确 。我们之所以称某种理是相对真理,实际上是承认了该理尚存在差误,有待进一步加工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 。
如果没有差误,使用“相对”就既无必要,反倒有些不识货了 。一般的是属于水平所限,不能判明真伪,笼统使用相对,用不着再认真鉴别其成分和纯度,换言之,相对性有时是指其适应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这是由于理本身对所阐述的对象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说通俗些就是掺假了 。有的则用含有水分来形容有假 。任何理中假的部分都经不起考验 。一旦在理论较量中被揭示,就会丧失攻守能力,再也达不到设计的要求 。因为人们研究理,都是为了用,既然是为了用,就要求准确,不能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一定有假 。当把真理分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后,绝对真理才是真理,相对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了 。
例如,文革时期,当人们使用“最最最”时,最本身就被贬值了 。当把真理提高到必须使用绝对来形容时,不仅真理被贬值了,相对真理就更贬值了 。任何人当用严肃态度使用相对真理这一概念时,都是把它作为有一定差误的理论看待的,既然它有差误,如果把所有有差误的理论都总和起来,它能是完全正确的吗?如果承认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同时得承认,相对真理是无数谬论的总合,因而绝对真理也就是无数谬论的总合 。
有人说:真理与谬误的差别不就是全面与片面之差吗?因此当把无数有谬误的理论都总合起来,片面性不是就被克服了吗?照此说法,只要在全世界开一个最全的资料库,就是绝对真理了 。可见光合起来不行,还必须进行一次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冶炼过程,把所有的谬误都淘汰掉,被提纯了的理,才是真理 。看来,真理是在争鸣中涌现出来的提法是对的 。因为争的过程就是炼的过程 。假理和谬误是经不起争的 。
如果不炼、不争,你讲你的相对真理,我讲我的相对真理,只放不争或是只准对某种理进行坚持和捍卫,就不能达到纯和真 。简单的总和就只能是一堆素材,在这些素材中,真假混杂,就象一堆矿石一样未被冶炼、精选和提纯绝不等于真金 。理不在大小,只要能把掺在里边的假都淘汰掉,不再有假就是真理 。只要没有假,当然也就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 。没有假的理既是绝对真理,也是终极真理 。因为时空变化,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不再适应的理,只是一般的理,它只能说被实践证明不是假说,是论述有据的理或现象,不能称为真理,例如水在0℃以下结冰,在100℃以上气化 。如果说这就是真理,那真理就太多了,也太庸俗了 。因为水的上述变化现象是有条件的 。它只适应在特定的场与特定的气压是如此,在不同的场,不同的气压条件下就不再适应了 。因此作为真理就掺了以偏盖全的假了 。
如果对水的变化条件讲述的非常准确和全面,譬如,当人们把水的变与不变的本性彻底揭开,这时讲出的理就再不会经不起时空的检验,就是真理 。它既可称为绝对真理,又可称为终极真理 。反之,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这个论那个论,其中有真也有假,真的部分无论怎样批也臭不了,假的部分怎样厚爱也只能是暂时的 。
三、试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的绝对真理 。
电是异性相吸,在相吸中同性相斥 。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 。即阴阳互根,由于阴阳互根,故相反必相成,又是物极必反 。真与假只能在同类中比较和鉴别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最基本原素的排列组合,故没有无共性的特性,也没有无特性的共性 。上述列举的理,都是永恒的 。它们不会因时、空条件不同而被否定 。可以称为真理,也可以称为绝对真理和终极真理 。这些道理本来是早在几千年的八卦图中就已为我们的祖先揭示了 。由于相对论的时髦,谁也不敢和不想对任何一个本来是绝对的真理进行正名 。
在科学问题上谦虚是可贵的,但有个适当的限度 。如果怕争论、怕费劲、不肯攀登险峰,又怕丢面子,用谦虚的态度知难而退,每当关键的时刻,就用相对论来做为澄清是非的盾,对探索真理则只能起消极作用 。例如对立统一学说中,目前一个极为普遍的认识即:“对立双方都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这种论点是不够准确的 。它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并不能在一切领域中完全适用 。以抽象和具体两个对立概念为例,虽然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参照系可以不断变化,抽象与具体都具有相对性 。
在社会科学中,人性与阶级、民族、种族、信仰等进行比较时,人性属于抽象概念 。如果把人性与动物比较时,人性则属于具体概念 。依此类推似乎抽象与具体的转化条件十分广阔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以综合概念进行比较时,原来的抽象就变成了具体 。反之具体又变成了抽象 。人被综合成动物时,抽象的人性概念就在与动物比较中变成了具体概念 。当把人分解成不同民族、种族等进行对比时,原来的具体概念就又变成了抽象 。是否因此可以认为抽象与具体的转化是无限的呢?如果没有极限,当然可以用相对来概括,事实是抽象到极限时,譬如存在、物质、精神、阴阳等都是最终的综合极限,这种综合概念,它只能是个抽象概念,不可能再转化为具体概念 。
反之当具体到我们已知的最小单位,如基本粒子时,则又到了分的极限,就只能是个具体概念,也不可能再转化为抽象概念 。同理,大与小、黑与白、冷与热、明与暗、动与静、空与实,一切对立概念之间,它们的共同规律都是:除了两个对立的极点才是绝对的,在两个极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具有相对性 。如酸与碱的对立,当我们鉴定属于酸性或碱性时,是首先有个中性参照系,当这个参照系本身变动时,在强酸面前,弱酸则呈碱性反应;在强碱面前弱碱呈酸性反应 。其它对立概念也都是一样 。无论我们要鉴别任何一方都必须有个中性参照系 。
中性标准可以因局部空间的条件而变 。这个变化,虽然非常广阔,但并非是无限的 。在两个极点都是不能转化的 。因此,对立双方都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提法就有差误 。用阴阳形容对立关系中的“阴为阴中阳,阳为阳中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阴压阴见真阴,以阳压阳见真阳” 。这三十二个字,无论在任意时空使用都能适应 。因为任何对立关系都适应上述公式,为什么不可以称为真理呢?用相对反倒不准确了 。
四、认识绝对真理的必由之路
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际是淘汰假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诸理在相互较量、相互争鸣过程中,相互使用矛与盾的过程 。凡是不能自圆其说的理,其中必有假 。因此真理的发展过程只能是揭露和拥护矛盾的过程 。原来居统治地位的理虽然不真,但必然符合一定社会集团的局部利益 。真理虽然符合人类最根本的利益,当它与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暂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要维护符合本集团利益的理 。如果不能以拥护和捍卫的形式揭露假理本身互相抵触之处,理中假的部分是不可能自然淘汰的 。这个过程用阴阳的原理讲,属于阳压阳的过程 。当压力达到当时所允许的极点时,必然引起阴中和 。这个阴中和过程,在表象上则呈现停滞乃至某种倒退的现象 。同时又是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补充的过程 。这个时期必然是中庸之道盛行 。
在此阶段,许多似是而非、势均力敌的理必然会相当活跃 。因为任何理都必然符合一定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利,而每个社会集团和成员又不可能彼此孤立存在和绝缘,故在每个社会成员中不仅有着新旧理论在理论认识上的斗争,还有着一个与此相伴随的对由此将引起的利弊再分配中,权衡利弊的斗争 。事实上只要是曾经被承认的理,完全真故然不容易,完全假也不可能,大都是真假混杂 。人们维护某种理,归根结底是维护即得利益,因此对任何一种理都不应简单地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批判和淘汰假的部分同时,还要谨慎地保护假中之真 。
这个过程从阴阳关系讲,即属于中和过程 。不仅有个四面八方之间的中和过程,也有认识者自身的矛盾斗争过程 。随着这个过程的逐步深化,原来许多曾经被人们声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根本分歧的理论和认识,其中许多是属于名与实之间的争论 。只有当争论双方从感情上基本上消除了威胁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反矛盾的过程 。
综上所述,真理的认识和提纯的过程,无论点或面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着拥护矛盾、中和和反矛盾的过程 。我们称三个阶段 。事实上三者又是在纵横之间、表里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复杂交错着和渗透着 。
5,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是终极真理,对吗不对 。终极真理既指具有终极意义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又指德国哲学家杜林主张的真理观 。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是永恒的、终极的,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 (即真理)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真理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的永恒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真理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指出,“永恒真理”是存在的,如二乘二等于四,等等,但这些不过是对一些极简单的现象所做的肯定,对认识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恩格斯指出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终极真理(ultimate truth)又称“永恒真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旧哲学中指具有终极性质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即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一成不变的真理 。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者认为凡是“真正的”真理都是永恒真理 。
②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杜林提出的一种绝对主义真理观 。1875年1月,杜林出版了《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书,他在书中把“存在形式的原则”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先有一般的原则和范畴构成一般的世界模式,然后才能把原则应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 。在此基础上,杜林提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而且永远可以这样设想:它们在任何时候,对于自身所有的条件都是适用的 。甚至,那些不能说明普遍关系,只能说明个别的、纯系个人问题的真理,也是永恒的 。杜林自称,他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发现和创造了最终真理体系 。他否认人类认识所具有的相对性,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绝对化、凝固化,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进而把一切“真正的真理”都宣布为终极真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末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除非是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也指出:“杜林到处滥用最后真理、终极真理、永恒真理这些字眼 。恩格斯嘲笑他,并且回答说:当然,永恒真理是有的,但是在简单的事物上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 。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的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三十年前杜林和恩格斯展开了斗争 。”
证道的十四个特性(转载)文/雪漠
道可道,非常道
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老子讲出了证道的十四个特性 。
第一,模糊性
证道不是清清楚楚地得到了什么东西,比如一加一等于二那样,而是模糊的,惚惚恍恍 。破除了所有名相和执著,超越了二元对立之后,你自然会进入这种浑然一体、但如梦如幻的境界 。
第二,混成性
混成,就是由多种东西混合而成,它不是单一的 。佛教称之为明空不二、乐空不二、智悲双运、止观双运等 。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只有一种的话,就不对了 。阴阳调和才是大道,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有明无空,有空无明,都不对 。这是证道的第二个特点 。和光同尘也是这个意思 。
第三,本质性
证道者必须证得道的本质、本体,不能只在显现上下工夫 。什么叫在显现上下工夫呢?就是在表象上、具体行为上下功夫,我老说纸上的火炬点不亮你,就是这个道理 。纸上的火炬就相当于显现,它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就像一个空荡荡的杯子 。杯子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杯中要有水 。杯中有水,就是证道;只有杯子,没有水,只有显现没有证得本体,就不是证道 。
第四,无相性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无形无相 。
第五,非局限性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都代表了它的非局限性,它不是局限于某个形体、某种状态,它可以有无限的显现,它可以超越一切相,完全地破相 。即使有相,证道者也能窥破相的虚幻性,不会被一时的相所局限 。简言之,证道者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第六,灵动性
我们称之为活性 。证道之后,他必须是灵动的,不是死的 。就像列子的老师壶子,他可以呈现出无穷的状态,随缘实现、随心而化,所以才会把季咸吓得落荒而逃 。证道不是造出一个僵死的模子,然后把众生一个一个套进去 。
有个高僧讲《楞严经》时说:“我吃饭时是没有感觉的 。”有人就问他,不对吧?没有感觉,不就像木头一样?高僧说,怎么能像木头呢?木头能吃饭吗?他讲得对吗?不对 。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活性,没有活性就是没有证道 。这说明他的修道有问题 。无论他有多大的名声,都不代表他说的就是对的 。证道必须是有活性的,它有完全的、很好的生命觉知,他只是不执著而已 。如果没有觉知,就说明他不俱足三身五智,他就没有证道 。
第七,柔软性
它是柔软的,不是坚硬的 。得道者的心非常柔软,而且是真的柔软 。很多得道者动不动就痛哭流涕,比如很多人讲法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哭了,他不是装的,他是真的受到了触动,因为他的心太软了 。有些人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奇怪,动不动就感动,不知道为什么 。实际上这是很好的,说明他的心变软了 。得道者的心必然是软的,它不可能是坚硬的 。得道者绝非木石,他的心就像面对病儿时的慈母一样,充满了温度 。
第八,终极性
得道是一种终极解脱,也就是最彻底的解脱,它不是中转站那类的解脱,就是说,它不是往生 。你得到了终极智慧,彻底消除了无明,不再迷惑堕落了,才叫证道 。最开始你做不到,你要积累资量,让自己见到真理、见道,然后通过修道一步步往前走,最终就会得道 。得道的时候,你证得的东西就是究竟的 。
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空空之外》,那是大手印的精要,里面写了佛教解脱的五个次第,也就是五个阶段: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 。它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到达终极目标的途径 。它就是“道纪”,证道的规则、规律 。千年来,香巴噶举历代祖师以及世世代代的成就者们,就是照上面写的那样,一步步走向解脱的 。我把他们的经验浓缩其中,也加入了自己的实修经历,于是便有了这本纲领、道纪性质的书 。有缘者可以看一看 。
第九,究竟性
证道的至上性,也就是究竟性,指的是没有比它更高的了 。道的本体是最高的,所以证道者的智慧也是最高的,是究竟的、了义的 。所以,老子也罢,释迦牟尼也罢,智慧只要到了一个层次,就会殊途同归 。
第十,普广性
它是既广泛又普通的 。因为道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人人都有的,他能证到,别人也能证到 。每个人证得的道都是一样的,每个证道者的智慧也都是一样的 。它没有特殊性 。当然,它有层次性——比如佛家有十地之说,道家也有它自己的说法——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标准和特征 。通过这些,你可以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层次,但它不是个性化的 。几千年来,所有证道者证得的那个终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
第十一,实用性
道绝对不是没有用的,道是能用得上的智慧,是能生起妙用的智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不能用的装饰品 。它面对世界的时候,能生起无穷的妙用 。禅宗为什么对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影响?就是因为禅宗的智慧能装进任何一个杯子,它也有点像白糖,不管杯子里装了什么水,它一旦被丢进里面,就能化开,与杯中水融为一体 。
第十二,概括性
就是说,证道者的智慧一就是万,万就是一,他证道跟一万个证道是一样的 。他就像神经元,可以克隆出无数个证道的细胞 。一个细胞足以承载道体的全息 。
第十三,体的形而上
注意,证道者追求的是形而上的精神,它就是道体的体的形而上 。它不可能是形而下的物质追求 。它是灵魂层面的,而不是肉体层面的 。
第十四,用的形而下
虽然体是形而上的,但它的用又是形而下的 。它无论遇到什么形而下的东西,都能生起妙用 。证道者可以当木匠,可以当伙夫,可以当工人,可以当管理者,也可以当政府领导,也可以做商人……无论做什么,他证得的智慧都能生起妙用 。将来解读的古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的故事,里面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
- 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蔬菜价格
- 虚度光阴的唯美句子
- 2022年建议买什么手机
- 纳什职业生涯总助攻数 排总助攻榜第几位 总助攻榜历史排名
- 无人问津的津的意思
- 单相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怎么看
- 高高兴兴类似的词语
- 青蛙怎么吃图解
- 2022年什么时候买车最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