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动车7.23事故活人被埋

温州高铁事故为什么就地掩埋?抢险条件恶劣情况下,为了快速救援,只能将车头就地掩埋 。

温州动车7.23事故活人被埋

文章插图
当时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解释事故现场有泥潭,抢险条件恶劣情况下,为了快速救援,只能将车头就地掩埋,保持地面稳定性(此时的车头没有乘客,只有驾驶员,所以不存在活人被埋,而驾驶员的遗体事先已挪出) 。
当时的施救地土壤松软、有池塘泥潭、周边都是农田,为了节省救援时间(掩埋车头残骸比一辆一辆车运输沙子和石头来的更快) 。
而且掉落的车头、车厢的位置正好是救援吊车需要使用的位置,必须清理挪开 。吊车两辆重达300吨,路基不稳的情况下,吊车根本用不了 。
相关事件处理方法
其实不止温州事故是这样做的,K859次列车出事以后也是就地掩埋车厢的,另外事后官方也公开承认掩埋车头是处理不当的行为,并且处罚了当时的相关责任人 。
也就是说,当时只拆解了车头,没有掩埋掉落的车厢,当时的措施被制止后,改用另一种方案,就是用大型挖掘机把掉落的车厢“翻滚”到一边(车厢庞大,重达40—50吨) 。
后面了运来沙子和石子填平地面,但也耽误了时间 。这场事故不是所谓的有预谋的政治事件,它是一场失职的责任事故 。
不可否认当时铁道部门在处理事故措施的不妥之处,但是媒体争相造谣报道称掩埋车体就是掩埋真相等类似言论,未免也太过分了点 。拆解车头、平整地面是措施,并没有掩埋车厢 。
该次事故也暴露出铁路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相关列车调度员未尽到职责,致使行车处于不安全状态 。
温州高铁为什么要埋掉?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继续抢险,因为当时抢险现场狭窄,有一个泥潭,必须先填埋后才有助于继续的救援 。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答过“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继续抢险,因为当时抢险现场狭窄,有一个泥潭,必须先填埋后才有助于继续的救援 。”
此外,在回答的过程中,王勇平因“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和“这是一个奇迹”两句话成名,成为舆论炮轰的对象 。
悼念活动
2011年7月29日,按照“头七”的传统丧葬习俗,“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者家属和亲友等来到事故现场举行悼念活动 。祭奠者冒雨在事故现场点上蜡烛,摆上鲜花,举行了悼念活动 。送别小伊伊父母 。
【温州动车7.23事故活人被埋】在动车事故中最后一个获救的“奇迹女孩”小伊伊,她的父母在事故中双双遇难 。2011年8月4日,小伊伊的父母,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项余岸、施李虹遗体告别仪式在温州市殡仪馆举行 。上千温州市民前往殡仪馆送别项余岸、施李虹夫妇 。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王勇平首披露“反正我信了”发布会内幕、——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温州动车事故为什么要埋车头?销毁证据 。
2011年7月24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把这个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 。
随后公众对铁道部在事故第二天就将挖坑掩埋车头和残骸的做法展开质疑,认为是为了销毁证据以及为快速通车“让道” 。
调查报告:7月24日5时30分,上海铁路局有关负责人在桥下组织指挥救援过程中,简单按照以往有关事故现场处置方式,组织挖坑就地掩埋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 。
当将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放入坑中准备掩埋时,被有关领导同志制止 。最终受损车头及散落部件未被掩埋,并于7月25日22时运往温州西站集中存放、专人看管 。
温州动车事故埋车头责任人被处分
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王峰在事故中主要负责指挥桥下救援工作 。在事故抢险救援中,处置不当,为平整、清理场地,在救援现场组织挖坑,并将D301次列车车头及零散部件放入坑中,准备就地掩埋 。
国务院批复的调查报告中称,这起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王峰被给予记过处分 。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传温州动车事故埋车头责任人任兰州铁路局长
以上内容参考:海外网-温州动车事故掩埋车头责任人任兰州铁路局长

为什么温州列车事故中,那些人要埋了列车车头?为了掩埋真相
因为 如同飞机的黑匣子,火车的所有重要数据都是保存在车头里的 。
如果事后找到相关设备,就会有人查处事故原因 。

而碾压破坏掉的话,再专业的人员也只能从理论上分析,分析的再对也无从考证、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他的分析 。从这点来说,人们都在批评铁路领导反映慢,是片面的,他们在维护自己面子的时刻,脑子转的比谁都快 。

而且 他们碾压填埋车头,是有理由掩护的,那就是所谓的“方便现场抢险” 。
100多公里的动车撞过去,死亡人数肯定不止官方宣布的39人,被埋的那一列车厢肯定还有很多尸体,掩埋车厢是为了毁灭证据,隐瞒死亡人数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