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为什么删掉最后一句

《卖油翁》中有一句话被删除,原因让人意想不到,这句话是什么?《卖油翁》是我们初中的一篇必背课文,但是我们都不知道的是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被删除了,而这句话就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说应用了庄子的两个典故 。但由于其中的一个典故是劝解大家读那么多的书也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是应该要多出去外面看一看的,有悖于初中生应该多学习的道理所以还是选择了将这句话删除 。

卖油翁为什么删掉最后一句

文章插图
《卖油翁》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陈尧咨的人箭术高超,每次射箭都非常的准,十射九中大家也都对他非常的赞誉,让他也对自己的技术非常的自信 。有一次他在卖油的老翁面前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箭术,但老油翁并未赞赏,陈尧咨感到非常的诧异 。
而老翁给他展示了从铜钱里滴油,竟然一滴都没洒出,这让陈尧咨也是自叹不如,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 。而这篇文章作为初中的课本也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像我们读书一样,也要熟能生巧,了解之后的知识也应该反复的去背诵,才会印象更深刻 。

但为什么会删掉最后一句话呢,这句话原是庄子的两个典故,也是举了两个其他的例子来总结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而这两个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另一个是轮扁斫轮,庖丁解牛讲述的也是一位老汉能够熟知牛身体的脉络,也是通过经常杀牛才了解的知识 。而另一个轮扁斫轮主要告诫人们要多实践,如果不自己亲自去体验就算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虽然讲述的都是优良的品质但因为轮扁斫轮还是对中学生的思想有引导性的作用,所以就被删掉了 。
《卖油翁》编入教材,为什么要删去最后一句话呢?

一、《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
结果老者回答他说:“无他,但手熟尔!”陈尧不服气,卖油老者就拿出一枚铜钱,放到一个葫芦口上,再用勺子取油,将油通过铜钱上的孔,倒进油葫芦里,一滴油都没有洒出来,陈尧惊呆了!卖油老者又笑着对他说了一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欧阳修这一句话的内涵,历来有争议 。
表面上看来,它可以理解成“陈尧认可了卖油翁的说法”,但是他却认为卖油翁“说了和没说一样”,于是通过“笑而遣之”的方式,表现出陈尧的自大傲慢 。
事实上,它
二、“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的典故大意是讲一个叫庖丁的屠夫,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练习后,获得了“游刃有余”的杀牛技术 。他在杀牛时,从不用蛮力去砍牛骨,而是用尖刀穿过牛身上的骨骼,哗啦一动刀子,牛肉和骨架就分开了 。“轮扁斫轮”则是讲的一个叫轮扁的造车工匠,以制造木车轮为例,劝诫齐桓公不要“读死书” 。


表面上看,这两个典故都是在说:一个人通过反复的观察与练习,可以获得一门精湛的技艺 。
但是《轮扁斫轮》中,神匠轮扁的技艺,完全是通过“个人经验”取得的 。故事的重点,则是在批判齐桓公通过书本获取“圣人经验”的做法 。轮扁认为:
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卖油翁》,就明白陈尧为何会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
第一种解释:
而卖油翁在表演完倒油之后,只说了一句:熟能生巧 。陈尧心想:这难道不是庄子八百年前讲过的老话儿吗?并且庄子讲得比你还要透彻,我还需要你来说!于是就把卖油翁给打发走了!


第二种解释:
陈尧不认同“惟手熟尔”的说法 。陈尧作为一个神箭手,不认同一个人单凭着刻苦练习,就可以习得箭术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除了靠天赋与努力,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十分重要 。
“惟手熟尔”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过分重视个人经验的积累,完全否定了对前人经验的学习与继承,因此陈尧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
三、欧阳修的创作意图
《卖油翁》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
目的是“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 。”
与此同时,他又感觉
“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
也就是说,欧阳修希望通过记录这些野史逸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 。在选题与思想方面,
他不想因循世俗,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无他,惟手熟尔”,事实上就是一个当时“陈旧”的见解 。


针对这一句话,不同观念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有所建明,以为补益”,才是欧阳修想要达到的目的 。
结语
《卖油翁》最后一句是什么,为何会被移除?在最新版本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加入了欧阳修的散文故事《卖油翁》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宋代官员康肃公陈尧咨是一个十分善于射箭的人,有着精湛的箭术,而他也常常因此为傲,有一次他在家附近的场地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一直放着担子,看着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


看到有着观众,陈尧咨的表演劲头立刻上来了,他集中精神,射出去十箭,有八九箭正中靶心,然而老头却也不喝彩,只是微微的点点头,陈尧咨看见之后,不由得很是失望,他于是质问这个卖油的老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没想到卖油翁却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更加气愤了,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然而老头却微微一笑:“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说完,他便拿出一个葫芦,将其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


老头一边倒,一边说,我也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熟能生巧而已,因此陈尧咨也释然,笑着让他离开 。这篇文章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然而教科书上却少了韩愈写下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教科书为何要移除《卖油翁》最后一句?专家会告诉你,这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韩愈原话的意思为:“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去掉的道理,就是在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两个故事里面了,而专家也给出了解释,那便是会误导中学生,“庖丁解牛”的故事同样上了中学课本,这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的,关键就在于“轮扁斫轮”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了 。其讲述了什么一个内容?
轮扁是齐国一个有名的工匠,齐桓公在堂上读书的时候,轮扁却在堂下砍木头制造车轮,齐桓公读得津津有味,轮扁却走上前来说到:公读的是什么书啊!齐桓公则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


齐桓公不由得十分生气,说到,我读书你一个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今天说不出道理就要将你处死 。然而轮扁却不慌不忙的讲到: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 。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 。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无法将手艺传给儿子,一直到70岁还在做车轮 。至于古人他们的精华,其实早就在离世之后一起消散掉了,那么您读的自然也是糟粕而已 。齐桓公听说之后无言以对,只好放了他 。


从如今来看,轮扁说的这番话有道理吗?当然不是正确的,书籍是人类传承知识最为重要的工具,更不是什么糟粕所在,其实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会心之意,言外之意,往往是文字所难以描述的,但是中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很有可能简单粗暴的误解为“书中遗传全乃糟粕”,因此韩愈的这句话从教科书中去掉也就可以理解了 。
《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奥秘?为何被教科书删除?《卖油翁》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这首诞生于宋代的民间寓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之手,也是我国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必背课文 。
故事很简单,开场是一个叫陈尧咨人十分擅长射箭 。一日,他在野外练习射箭,彼时,有个卖油的老翁路过,看到陈尧咨便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看了半晌,十箭中了八九箭的陈尧咨过来向他炫耀,问卖油翁自己箭术高不高明 。而卖油翁则回了句“没有别的,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
陈尧咨很不服气,便反问卖油翁哪里来这么大口气 。结果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再舀了一瓢油葫芦里倒 。只见油顺着铜钱口涓涓细流进葫芦里,一瓢下去,铜钱上未沾半点油星 。看得陈尧咨也是目瞪口呆,遂他也明白了熟能生巧之理,连忙给卖油翁赔不是 。
情节倒是简单,不过,关于卖油翁的故事,还有最后一句话却被语文课本删除 。这句话叫“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翻译成白话文后很简单,即“这跟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无须赘述,讲的是丁姓厨师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宰牛技术出神入化,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和卖油翁不谋而合 。那后面那个轮扁斫轮是啥意思呢?同样,也是夸赞一位叫轮扁的木匠在制作车轮这一块技艺的高超 。
既然是一句扣题且画龙点睛的话,为何教科书要删掉这句呢?笔者思索了半天,感觉应该有如下3点原因 。
首先,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较为晦涩难懂,尤其对于刚晋升初中的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毫不夸张地说,光这个“庖”字和“斫”字,就能难倒一大片学生 。而且,寓言里熟能生巧的核心道理,即便没有最后一句也能体现 。加上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反倒容易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以及混淆视听,删除更方便学习 。
其次,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虽然有熟能生巧的意思,但典故里并不完全只包含这个道理 。庖丁解牛跟注重对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掌握,如庖丁所言,他杀牛已经杀到不用正眼看牛,只用精神去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论调,和卖油翁里手熟产生的肌肉记忆是有明显不同的 。
轮扁斫轮就更特殊了,轮扁木匠手艺虽然高明,但他却在齐桓公面前鼓吹“读书无用论” 。认为书中记载的只是古人的糟粕,并没有任何实践基础的大道理,反倒是自己的木工经验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而“读书无用论”本来是一种反智的论调,尚不知古人对这种观点的看法,但放到现在必然是错误的 。所以,这句话删掉也是情理之中 。
最后,欧阳修这则寓言本意并非歌颂熟能生巧的劳动者 。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那会的文人对这些手工匠人是相当不屑的 。欧阳修也是如此,他写下这则卖油翁的故事,最后沿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结尾,表面看起来只是类比,其实是带着反讽的语气 。
讽刺的正是这些熟能生巧的匠人,他们即便在某个领域融会贯通,也仅仅只是手熟 。只有读书,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明面上看是孰能生巧,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删掉最后这句话,这则寓言故事便没有了反讽,只是一篇夸赞匠人熟能生巧的朴素叙述罢了 。
如今,我国社会大力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读书固然重要,同时这些匠人手艺和精神也必须得到传承 。欧阳修最后这句话,在宋朝时可能行得通,但放现在,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了 。
【卖油翁为什么删掉最后一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效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卖油翁的故事之所以删掉最后一句,其深意也莫不在此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