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人是什么位分

求后宫位分表,详细一点,什么朝代都可以,正几品和限几人都要写出来,要有历史依据唐朝后宫制度
皇后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
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
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

大清的后宫制度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
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
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4)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5)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
正六品:姬(6)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6)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12)
从七品:常在(12)
庶七品:宝林(12)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不限)
庶八品:答应(不限)
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
庶九品:娘子(不限)
正十品:秀女(不限)

皇后

皇贵妃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仅贵妃能保留原有封号,其他无封号)

从一品:夫人(二人)(二字封号)

正二品:妃(三人)(一字封号)(有一位三妃之首)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各一,无封号)

正三品:贵嫔(五人)(一字封号)

从三品:婕妤(无封号)

正四品:容华(无封号)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无封号)

正五品:嫔(一字封号)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无封号)

正六品:贵人(一字、两字封号或无封号)

从六品:才人、美人(无封号)

正七品:常在、娘子(常在一字封号或无封号,娘子为宫女侍寝晋级专用,二字封号或无封号)

从七品:选侍(无封号)

正八品:采女(无封号)

从八品:更衣(无封号)

周代
天子立一后,
三夫人(正一品),
九嫔(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
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 。
共121人

汉代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
母亲称皇太后
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

西汉
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 。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 。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 。(后宫只立皇后、贵人 。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 。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 。除顺成 。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 。“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 。始立中宫 。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 。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 。后庭渐多矣 。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 。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
只设皇后正位宫闱 。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
隋炀帝时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 。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 。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 。御女24人,品第六 。采女37人,品第七 。为御妻 。总计120人 。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 。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 。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 。南宋改君为夫人 。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 。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 。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 。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 。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 。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 。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 。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 。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 。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 。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 。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 。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
后宫甄嬛传位分排序是什么?1、皇后

才人是什么位分

文章插图
2、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3、从一品:夫人
4、正二品:妃
5、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6、正三品:贵嫔
7、从三品:婕妤
8、正四品:容华
9、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10、正五品:嫔
11、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12、正六品:贵人
13、从六品:才人、美人
14、正七品:常在、娘子
15、从七品:选侍
16、正八品:采女
17、从八品:更衣
扩展资料
妃嫔位分封号:
书中说,凡遇贵人、嫔、贵嫔、妃、夫人与四妃皆有封号,并以此为荣,骄行众人 。唯有不甚得宠或家世寒微的,才往往以姓氏为封号 。
但是纵观全书可发现,常在和娘子也可有封号 。例如,方淳意和叶澜依分别被封为“淳常在”和“滟常在”,余氏和赤芍分别被封为“妙音娘子”和“余容娘子” 。
甄嬛在小说中位分:
正六品莞贵人→正五品莞嫔→从四品甄婉仪→从三品甄婕妤→正三品莞贵嫔→从二品甄昭仪(未行册封礼,后被废)→莫愁师太→正二品莞妃→正一品莞淑妃(存封号,例同贵妃)→皇贵妃→明懿皇太后
甄嬛在电视剧中位分:
莞常在→莞贵人→莞嫔→莞妃(未封成)→莫愁师太→熹妃→熹贵妃→圣母皇太后
宫中妃子:
1、甄嬛:碎玉轩、碧桐书院、永寿宫、慈宁宫 
2、皇后:景仁宫 
3、华妃:翊坤宫 
4、安陵容:延禧宫 
5、沈眉庄:咸福宫、碎玉轩 
6、敬妃:咸福宫 
7、夏冬春:延禧宫 
8、端妃:延庆殿 
9、齐妃:长春宫 
10、方淳意:碎玉轩 
11、富察贵人:延禧宫 
12、余答应:钟粹宫
【才人是什么位分】-甄嬛传
才人是第几名?古代妃和嫔、才人、媵蔷的区别
妃和嫔一般合成妃嫔,是一种用来代称所有皇帝之妻妾的总称 。妃,又称皇妃、宫妃、帝妃,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也是储君正室的称呼,用于东亚诸多地区,如古代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
中国自周朝开始就出现了妃的称谓,周朝皇室设一后三妃六宫,到了秦朝就将太子的正室称谓妃,称其为太子妃 。汉代沿用此称谓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设淑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设淑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到了唐代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均为后宫的正式官职,地位也仅次于皇后,为正一品 。到此中国古代皇室后宫的妃嫔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 。后世的宋元明清大都延续继承了这套体系 。
嫔一般是对古代妇女的统称,后演变为皇帝后宫妻妾的专门称谓,嫔为正二品官职,地位次于皇后和妃 。一般把嫔分为九嫔,分别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
才人为一种妃嫔的称号,为正五品官职,起始于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终止于明代,也是皇帝妻妾的一种 。
媵嫱也是宫廷里的女官名,宫廷侍御 。
古代可以当位分是什么意思位分是古代的人在地位等级上的分类排位 。举个例,象西方很多国家的爵位排列其实也就这意思 。如“公”“侯”“伯”“子”“男”爵,即按尊位由大到小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这就是位分的典型例子 。

再如皇宫的嫔妃,也存在明显的位分:
中宫皇后
正一品贵妃 淑妃德妃贤妃【以贵妃为尊】
正二品九嫔 昭仪昭容 昭媛 修仪 修容修媛 充仪 充容
充媛【昭仪为九嫔之首】
正三品婕妤
正四品美人
正五品才人
正六品宝林
正七品御女
正八品采女

正二品以上居一宫主位,对下自称“本宫”,奴才和奴婢称“XX娘娘”
其余称“主子” 。根据受宠程度给予封号,一般一宫主位都有封号
后宫位分表是什么样的?唐朝后宫制度\x0d\x0a皇后\x0d\x0a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x0d\x0a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x0d\x0a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x0d\x0a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x0d\x0a\x0d\x0a大清的后宫制度\x0d\x0a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x0d\x0a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x0d\x0a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x0d\x0a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x0d\x0a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x0d\x0a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x0d\x0a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x0d\x0a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x0d\x0a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x0d\x0a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x0d\x0a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x0d\x0a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x0d\x0a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x0d\x0a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x0d\x0a正四品:婕妤(4)\x0d\x0a从四品:容华(4)\x0d\x0a庶四品:嫔(5)\x0d\x0a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x0d\x0a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x0d\x0a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x0d\x0a正六品:姬(6)\x0d\x0a从六品:贵人(16)\x0d\x0a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6)\x0d\x0a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12)\x0d\x0a从七品:常在(12)\x0d\x0a庶七品:宝林(12)\x0d\x0a正八品:选侍(不限)\x0d\x0a从八品:舞涓(不限)\x0d\x0a庶八品:答应(不限)\x0d\x0a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x0d\x0a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x0d\x0a庶九品:娘子(不限)\x0d\x0a正十品:秀女(不限)\x0d\x0a\x0d\x0a皇后\x0d\x0a\x0d\x0a皇贵妃\x0d\x0a\x0d\x0a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仅贵妃能保留原有封号,其他无封号)\x0d\x0a\x0d\x0a从一品:夫人(二人)(二字封号)\x0d\x0a\x0d\x0a正二品:妃(三人)(一字封号)(有一位三妃之首)\x0d\x0a\x0d\x0a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各一,无封号)\x0d\x0a\x0d\x0a正三品:贵嫔(五人)(一字封号)\x0d\x0a\x0d\x0a从三品:婕妤(无封号)\x0d\x0a\x0d\x0a正四品:容华(无封号)\x0d\x0a\x0d\x0a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无封号)\x0d\x0a\x0d\x0a正五品:嫔(一字封号)\x0d\x0a\x0d\x0a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无封号)\x0d\x0a\x0d\x0a正六品:贵人(一字、两字封号或无封号)\x0d\x0a\x0d\x0a从六品:才人、美人(无封号)\x0d\x0a\x0d\x0a正七品:常在、娘子(常在一字封号或无封号,娘子为宫女侍寝晋级专用,二字封号或无封号)\x0d\x0a\x0d\x0a从七品:选侍(无封号)\x0d\x0a\x0d\x0a正八品:采女(无封号)\x0d\x0a\x0d\x0a从八品:更衣(无封号)\x0d\x0a\x0d\x0a周代\x0d\x0a天子立一后,\x0d\x0a三夫人(正一品),\x0d\x0a九嫔(正二品),\x0d\x0a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x0d\x0a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 。\x0d\x0a共121人\x0d\x0a\x0d\x0a汉代\x0d\x0a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x0d\x0a母亲称皇太后\x0d\x0a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x0d\x0a\x0d\x0a西汉\x0d\x0a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x0d\x0a武帝时又加婕妤、娥、容华、充依 。\x0d\x0a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x0d\x0a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 。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 。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 。(后宫只立皇后、贵人 。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 。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x0d\x0a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x0d\x0a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x0d\x0a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x0d\x0a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 。除顺成 。\x0d\x0a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x0d\x0a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x0d\x0a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 。“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 。始立中宫 。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 。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 。后庭渐多矣 。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x0d\x0a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x0d\x0a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x0d\x0a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x0d\x0a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x0d\x0a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x0d\x0a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x0d\x0a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x0d\x0a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 。颂令:\x0d\x0a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x0d\x0a只设皇后正位宫闱 。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x0d\x0a隋炀帝时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 。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 。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 。御女24人,品第六 。采女37人,品第七 。为御妻 。总计120人 。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x0d\x0a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x0d\x0a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x0d\x0a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 。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 。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 。南宋改君为夫人 。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 。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 。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x0d\x0a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 。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 。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x0d\x0a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 。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 。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 。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 。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 。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x0d\x0a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x0d\x0a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x0d\x0a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x0d\x0a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x0d\x0a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x0d\x0a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x0d\x0a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x0d\x0a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 。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 。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 。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x0d\x0a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x0d\x0a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x0d\x0a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x0d\x0a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x0d\x0a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x0d\x0a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x0d\x0a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