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藩传》的翻译陈蕃传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地名)人 。他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有一天闲坐在一间屋子里,当时庭院里很脏乱 。他父亲的同乡朋友薛勤来等候他的父亲,薛勤对陈蕃说:“年轻人为什么不打扫一下来招待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人生在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做打扫房子的事呢?”薛勤看他有使天下清明的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
起初他在郡里做小官,举为孝廉 。太尉李固上表推荐他,被任命为议郎,后来被提升为乐安太守 。
陈蕃性情耿直,不喜欢接纳宾客 。士人和百姓也畏惧他的清廉孤高 。他被任命为尚书令从任所离开的时候,给他送行的人都不送出外城城门 。做尚书令的时候,正赶上白马令李云给皇帝上书劝谏,惹怒了桓帝,被处以死罪 。陈蕃上书救李云,因此被免官回家 。
汉桓帝延熹八年,陈蕃代杨秉做太尉 。大司农刘祐 、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为违逆皇帝旨意,要被治罪 。陈蕃借上朝的机会,固执地谈起李膺等人的案子,请求皇帝加以宽恕 。他的话说了很多遍,言辞恳切 。皇帝不听,陈蕃流泪而起 。永康元年,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听政 。当时因在国丧期间,新皇帝还没有即位,许多尚书畏惧一些人的权势,以生病为由推脱上朝 。陈蕃给他们写信,指责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对待死去的君王,像他活着那样 。现在新皇帝还没有即位,国家政事每天都很窘迫,各位怎么能够害怕吃苦,躺在床上呢?在义上做不够,怎么能谈得到仁呢?”各位尚书都很惭愧,都去上朝做事了 。
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又下诏起用陈蕃,陈蕃上书推辞,他的表章连上十多次,最终也没有接受封赏 。灵帝的乳母赵娆,日夜在太后身旁,中常侍曹节、王甫与她勾结,对太后谄媚逢迎 。太后很宠信他们,多次下诏,封赏他们,甚至包括他们的本家亲戚之人,做了了许多贪婪残暴的事情 。陈蕃非常痛恨他们,立志要诛灭这些宦官,正赶上窦武也有这样的心愿 。后来事情暴露,曹节等人假托皇帝的命令,诛杀窦武等人 。陈蕃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听到消息,带领属下和学生八十多人,都携带武器冲入承明门,捋起袖子大喊:“大将军中心守卫国家,这些宦官反叛,怎么能说窦家不讲道义呢?”王甫正巧出来,与陈蕃不和,正听到陈蕃的话,就下令逮捕陈蕃 。陈蕃持剑怒叱王甫,王甫不敢上前,就派了更多的人把陈蕃重重包围,逮捕陈蕃之后送到宦官掌管的北寺狱,当天就把他害死了 。陈蕃的家人被流放到比景,族人、学生、下属很多人被免官或监禁 。
陈蕃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陈蕃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章插图
陈蕃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勤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
译文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
注释
1、尝:曾经 。
2、处:居住 。
3、庭宇:庭院和屋宇 。
4、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 。秽:多 。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 。郡:古代行政区域 。
6、侯:拜访 。
7、谓:对......说 。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 。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 安:怎么 。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 。清,形容词作动词用 。志:志向 。
12、甚:副词,很,非常 。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 。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
启示
《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 。
这足以说明,扫天下和扫一屋完全不相干 。人的精力有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则很难在重要的事情上有所作为 。
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
陈蕃愿扫除天下(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
陈蕃下榻典故
陈蕃下榻典故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节选
【陈蕃愿扫除天下文言文翻译】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
--范晔《后汉书·徐稚传》节选
陈蕃下榻典故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郡平舆人 。……太尉李固上表推荐,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为乐安太守 。当时,李膺是青州刺史,以政风威严闻名,下属的城府官员听到这样的信息,都自已调往了别处,只有陈蕃为官清正、政绩突出没有走 。乐安郡有位周璆,是高尚雅洁之人 。前任和后任的郡守想征召他为官都不肯到,只有陈蕃能把他召来 。陈蕃只称他的字不称名(以示敬重),特地为他设置一榻(留宿),走了就悬挂起来 。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人 。家里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 。为人谦恭节俭仁义礼让,周围的人都敬服他的贤德 。屡次被公府征召,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尊贤的礼节请他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告退了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准备一榻,徐稚走了就把它挂起来 。
陈蕃下榻故事
陈蕃(?—168年)东汉大臣 。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 。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灵帝立,他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出宫门,事败被杀 。
徐稚(97年—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字孺子 。家境贫苦 。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 。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陈蕃与徐孺子,一官一民,一饭一榻留下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 。
陈蕃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 。他年少时独居一室,一心只读圣贤书,屋里满地狼藉,庭院杂草丛生,从不整理清扫 。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谓陈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有悖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观念,也许就是他悲剧人生的隐患 。
陈蕃后来当官时,一般不接待客人 。大概也就是保护个人的“隐私”,怕客人笑话他的邋遢窝囊吧 。但是,对于高尚的'读书人,他却是情有独钟,破例接待,促膝长谈至于留宿 。据《后汉书·陈蕃传》载,他在青州刺史李膺府中作幕僚时,郡中读书人周(qiú),是个品行高洁的士人,前后几任刺史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且避而远之 。只有陈蕃同他能交往,有共同语言 。周木常来拜访陈蕃,秉烛夜谈 。陈蕃便在官署中特地为他设了一张床,待他离开后,再把床收拾悬挂起来 。
陈蕃到豫章任太守,结识了徐孺子 。《后汉书·徐稚传》载:徐孺子满腹诗书经论,名闻南州 。朝廷屡次征召他,他都因宦官当权,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 。而在民间设帐讲学,清谈论道 。陈蕃到任后,闻其清名,以礼相待,亲自去拜访他,请他到府衙任功曹 。徐孺子坚辞不就,但每常造访太守,既谒而退 。陈蕃特设一榻,为徐孺子“专利” 。去则悬之 。此事后人多有仿效 。
《南史·孔休源传》载晋安王曾为孔休源“于中斋别施一榻”,早晚伺候 。《太平御览》卷七十引《宋议书》载,北朝释惠林为魏文帝所赏,“上每引见,常升独榻 。”后遂用“下榻、解榻、置榻、挂榻、悬榻、悬床、扫榻、徐榻、徐孺榻、稚榻、高士榻、陈榻、陈蕃榻、高悬一榻、一榻高悬、一榻挂壁”等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也借指贤主、嘉宾 。沈约《和谢宣城》:“宾客下坐榻,忧来命绿樽 。”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李白《寄崔待御》:“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怕ァ”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唐宋诗词中多有化用此典,以摹士大夫尊重人才之美谈云云!
陈蕃下榻典故点评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 。此人为官耿直,硬脖颈 。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这里记载的是他在东安太守和豫章太守任上的两段轶事 。在东安太守任上,他特为郡里的高洁之士周璆设了一榻,周璆来他这里做客,他就把榻解下来,供周璆休息,周璆走了就挂起来;在豫章太守任上,他又为贤人徐稚设了一榻,他在郡里不接待宾客,但徐稚一来,他就会把榻解下来,供徐稚安歇,徐稚走了再挂起来 。至于这张榻是不是就是供周璆专用的那张榻,就不得而知了 。
后来人们就把礼遇宾客称为“下榻” 。运用举例--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 。”唐·刘长卿《送贾三北游》诗:“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称尊大,比周公不握发,比陈蕃不下榻 。”由此引申为寄居、住宿 。例句--宋·陆游《寄张真父舍人》诗:“犹能下榻否,拟卜瀼西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 。”杨朔《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下榻的旅馆又恰恰面临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
“陈蕃榻”就成了礼贤下士的典故 。在诗词中的使用举例--唐·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 。”唐·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 清·孙枝蔚《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陈蕃榻,把卷如登杜甫堂 。”有时也省作“陈榻” 。例句--唐·窦巩《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诗:“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 。”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郑乡空健羡,陈榻未招延 。”
这一典故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使用,而更为知名:“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是赞美豫章郡(今江西)的名句 。“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徐孺子下陈蕃之榻”的省用 。“徐孺子”作为人名,本来不能省为“徐孺”,但为了照顾骈体文严格的对仗要求,王勃又不得不作如此改动 。好在徐孺子算得上是名人,人们还能够揣摸得出来 。由此也可见,骈体文形式虽美,但确实束缚思想的准确表达 。后来也便产生了“徐孺榻”的说法 。例如--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宋·苏轼《滕王阁诗》:“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
- 小孩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 小孩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该怎么安抚
- 苦中作乐下一句
- 2013年升清华附中本校的比例 清华附中考上清华大学的几率
- 日全食的形成原理
- 2022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了吗
- 含2021-2022历年复试 2023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分数线一览表
- 酸菜的做法大全家常
- 路沿石多少钱一块
- 准安到成都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