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所贷出的是商品资本,这种信用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两种行为 :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即生产商品的工商企业家 。
一,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 。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 。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 。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 。缺点:在放弃现金折扣时所付出的成本较高 。
二,商业信用: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 。商业信用: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 。如原材料生产厂商授予产品生产企业,或产品生产企业授予产品批发商,产品批发商授予零售企业的信用 。
三,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企业与个人之间,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 。
四,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 。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个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 。
五,私人信用由于儒家建立起一套制度化的法律和实践系统,通过传播逐渐深入到习俗之中,通过权力、真理和制度之间相互配合使得中国人接受了这一观念 。而商业信用由于缺乏社会的现实基础,没有相应的理论证明其合理性,没有制度的支持缺乏合法性,它处于自然的失范状态 。这种契约社会培植出来的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以诚实信用为标志的商业道德在身份社会缺乏存在的社会基础 。
金融学名词解释汇总有哪些金融学名词解释汇总如下: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文章插图
1、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
2、股票基金:股票基金是以股票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是投资基金的主要种类 。股票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投资集中为大额资金 。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是股票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 。
3、金本位制:国家规定用黄金作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 。
4、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无法通过增加持有资产的种类数量而消除的风险 。
5、不动产抵押银行:指专门经营以土地、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为抵押的长期贷款的专业银行 。
6、支付清算系统:一国或一地对交易者之间债务债权关系进行清算的系统 。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7、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
直接融资名词解释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 。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
拓展资料:
直接融资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商品实现资金融通;
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提供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 。伴随着商业信用,出现了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 。
2、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 。国家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筹措的资金形成国家财政的债务收入,但是它属于一种借贷行为,具有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
3、消费信用
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
4、民间个人信用
它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和需要资金的单位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经过任何中介环节 。
直接性
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
分散性
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相互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
差异性较大
由于直接融资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而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风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