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翻译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三国
译文对照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译文 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 , 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 , 海中山岛罗列 , 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 , 丰茂的花草 ,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 , 草木动摇 , 海上掀起巨浪 , 在翻卷 , 在呼啸 , 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 , 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 , 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 , 庆幸得很 , 美好无比 , 让我们尽情歌唱 , 畅抒心中的情怀 。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的碣石在哪里 。这其中的“碣石”就是指碣石山 , 在河北秦皇岛境内 。这句话出自于曹操所作的《观沧海》 , 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之后创作出来的 。乌桓是北方一支游牧民族 , 在三国时期与袁氏交好 。袁绍去世之后曹操一步步消灭袁氏势力 , 实力不敌的袁尚以及袁熙两兄弟只能逃亡至乌桓 , 以求庇护 。乌桓之后便频频出兵攻打边境百姓 , 曹操为此感到非常头疼 , 所以他最后决定亲自率军征伐乌桓以绝后患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文章插图
当曹操大军临近老巢时乌桓才有所察觉 , 于是急忙派出袁尚兄弟二人带领数万军马前去抵御 。当时乌桓方出战的多为骑兵 , 而游牧民族出身的乌桓骑兵本就实力强劲 , 故而曹军一时间被打得节节败退 。不过没多久曹操便发现乌桓军虽然实力强劲 , 但是阵型却十分混乱 , 于是他便针对这一点调整进攻策略 , 从而彻底改变战场局势 。最后曹军大获全胜 , 乌桓死伤无数 , 就连单于都被斩杀 。
当时乌桓民族共分布于三处 , 曹操在此战结束之后又相继对剩余两处发动进攻 , 最后全部取得胜利 , 袁氏剩余势力也因此全部被消除干净 。在取得胜战之后曹操便启程班师回朝 , 回程途中经过一处名为“碣石山”的地方 。曹操在登上这座山之后看到了广阔的大海 , 刚经历胜战的他便有感而发地创作出了“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的诗作 。
其实北方地区名为“碣石”的地方并非只有一处 , 而是共有三处 。之所以认为《观沧海》中所提到的碣石是秦皇岛的碣石山 , 是后世学者根据相关证据做出的判断 。其中证据之一就是孟姜女坟中出土的相关文物 , 第二个依据则是毛泽东所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也曾提及“东临碣石”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是什么?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 , 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词句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 其全文为: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译文为:
东行登上碣石山 , 来观赏沧海 ,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 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 , 十分繁茂 ,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 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 银河星光灿烂 ,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 , 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
扩展资料: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 , 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 乌桓攻破幽州 , 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
同年 , 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 屡次骚扰边境 ,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 , 小用计策 。观沧海之后 , 也就是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 , 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 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 , 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 我们可以看出 ,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主帅的曹操 ,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 ,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 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 ,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参考资料:—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