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421年那次出西洋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实际是中途夭折的,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告诉采访人员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间,即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四月,北京皇宫三大殿突遭回禄
之灾 。明成祖“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极言下西洋之弊 。明成祖虽心有不悦,但古时迷信成习,三殿火灾以为天降惩罚,故不得不勉强从之,令下西洋“暂行停止 。”
潘群介绍说,原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就想着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仿照南京明故宫样式在北京修建宫殿 。正当故宫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时,处在事业巅峰的郑和奉旨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 。也就在这段时间,朱棣住进故宫不久才建好的三大殿不慎失火被焚,朱棣认为问题就出在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上 。
据潘群考证,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太仓发现了明初官吏周闻的墓志铭,周闻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在他的墓志铭中清晰记载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的 。这次返回,郑和的人生再次进入低谷 。北京三大殿火灾以后,朝廷之中对郑和下西洋的非议越来越多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暴亡,其子仁宗继位后立即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留守南京,负责修理南京宫殿 。直到宣德五年,“外番贡使多不至”,宣宗才复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那也成了下西洋的尾声了 。
郑和凭借着过人才智和对朱棣的忠心得到重用,并为朱棣取得王位立下汗马功劳 。稳固政权后,明王朝日益强大,朱棣又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郑和 。郑和先后五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他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郑和人生的转折竟然源于一次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火灾 。
潘群还考证,郑和留守南京期间十分失意,当时仁宗皇帝竟然不发给郑和手下官军维持生计的月粮,甚至调拨专给罪犯吃的罪人米充抵郑和官兵的口粮 。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之初,郑和副手为辛勤修理明故宫的军民请赏,谁料宣宗竟然无故大发雷霆,他命令司礼监下文命令“郑和毋妄请赏赐”,甚至直接派人警告郑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呈情” 。宣宗竟借此警告郑和,这足见郑和早已不复此前下西洋时的风光了 。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指出,郑和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建皇帝的个人意志 。随着改朝换代,皇权易手,完全可以决定郑和航海事业的命运,令行则行,令停则停,毫不能由郑和作主 。因此,当年的郑和下西洋,仅仅是以明成祖、明宣宗以及郑和为代表的少数先知先觉人物,在时代的冲击下,在面向海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朦胧的意念和行动,并非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觉醒 。
郑和下西洋在哪一年第一年?1、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2、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
3、郑和在满刺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特别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
4、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
5、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
6、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7、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到了宣德五年(1430),好长时间没有下西洋了,当时朝廷里头都说:番使久不贡 。说外国人怎么也都不来了?还要去,因此(郑和)在宣德五年又下西洋 。宣德七年,郑和病死在(印度)古里,就是回来的路上,一般下西洋都走两个年头,郑和死的时候是56岁,郑和最后被埋在南京牛首山下,现在还有郑和墓 。
郑和下西洋是在什么时候哪个皇帝派去的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期间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文章插图
郑和下西洋题目
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哪位皇帝期间?这位皇帝派遣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到达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
(3)郑和下西洋起到作用了么?
答案
(1)明成祖,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2)三十;红海一带 、 非洲东海岸
(3)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 的友好关系 。
郑和下西洋(明朝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