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有哪些?经典曲目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

文章插图
详析: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
最好听的东北二人转最好听的东北二人转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丁郎寻父》等 。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 。其中最好听及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丁郎寻父》等 。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东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地区 。它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等曲艺形式 。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 。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等,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人转的唱腔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 。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 。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 。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
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 。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
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
二人转正戏唱词大全唱词如下: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
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
家家户户团圆会呀啊,
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也不论那男和女呀 诶呦呦呦呦呦诶呦呦,
都把那新衣服穿啊 诶呦呦呦呦,
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诶呀啊~ 。
打春到初八呀啊,
新媳妇住妈家呀啊,
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
果子拿两匣呀啊,
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呦呦呦呦,
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呀啊~ 。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
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
粉条炖猪肉啊再把那小鸡儿(宰了那大芦花)呀啊,
小鸡儿呀啊扣蘑菇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呦呦呦呦,
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呀啊~ 。
我姑爷长地俊呀啊,
我女儿赛天仙呀啊,
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
(恩爱到百年呐啊)丈母娘我心喜欢呀啊,
单等啊过了二月二(二十五啊)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一起送回还)赶车送回还呐啊诶呦呦呦呦,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诶呀啊~ 。
扩展资料: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