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官则思的哲学意思

心之官则思是什么意思心之官则思意思是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 。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心之官则思的哲学意思

文章插图
读音:[xīn zhī guān zé sī] 。
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语法:心之官则思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
造句
心之官则思,你懂吗,你年纪轻轻,就当了上大集团公司的师爷来,说明你有过人之处 。
【心之官则思的哲学意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 。
古人误以脑之作用为心之作用,故曰心之官则思 。
四郎此言差矣,人想事情是用心,古孟子有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思考和想事情是用心,非用脑也 。
心之官则思是什么哲学观点心之官则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三个阶段的最初形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朴素唯物主义有以下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的物质基础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有: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 。
以上内容参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为什么心之官则思是唯物主义思想?首先要明确一点,基础性的问题
“心之官则思”其实是一个成语
先给你复制一段,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都是复制,这只是一个需要了解的背景,打个基础而已,在此基础上我才能回答你的问题 。
【成语】心之官则思

【解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 。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出处】主谓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释义】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 。寓意:要你勤思考,多学习 。
古人所说的“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脏是两个概念 。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器官,因此,不能光用眼睛看、耳朵听 。那样做很容易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心”是思考的器官,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要多想一想 。只有经过思考,才会有心得体会,才会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深入理解它的实质 。懒于思索,不肯思索,是绝对不能有所得的 。我把人的思索比喻为唱机 。人如果思索,唱机就转动起来,外在物——唱片和笔形唱针,就相互摩擦产生音乐 。不转(不思索),就不会有美妙的音乐、生命的乐章 。

另外有必要了解唯物主义 。百度名片: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在这两个基础上,才能开始我的回答 。

由此看来,“心之官则思”其实就是“心的意义在于思考” 。这看起来其实是一个唯心主义思想,但你已经把这个归于唯物主义了,那我就只能顺着这种模式阐述原因了(哲学从无对错之分,除非已经给哲学强加了意识像政治哲学的答案就是唯一的 。)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还能将“心的意义在于思考”这一观念纳入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思考的对象了 。思考的对象如果是物质,那么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决定“心”,决定思考,决定“心之官” 。最终,思考物质(唯物主义)就是“心之官则思”了

希望帮到你
感谢
“心之官则思 ”什么意思?今天来看这句话科学吗?为什么心之官则思”的说法非常符合科学道理

文/汪宏华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自从科学进入到现代,“奇恒之府”的奥秘被部分地打开,“心”便免去了思维的功能,取而以大脑代之,这句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荒诞的笑谈 。有些现代中国人更是以此认定洋人比自己的先辈高明 。可叹这些人都是现代医学苟延性命的畸形人,既不及洋人,也不及古人 。(中国古人也并非完全不认识大脑 。)
笔者认为,不但中国古人不比现代东、西方的人愚昧,而且这句话本身也没有任何科学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古人是怎么界定思维的?在孟子这个时代,人们将“认识”分为感官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中理性认识就是思维 。虽然他们认不准大脑的功能,但他们却很准确地认识到了心脏是思维的“外设”装置 。抚心自问,我们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心脏的跳动频率/强弱/快慢等,都与人的理性思维的进程息息相关 。当人思考不同类型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跳动;当思考的结果不同时也有不同的跳动,等等 。很显然,心脏是对理性思维反应最直接最敏感的器官,就像耳目之于视听一样 。假如要说心脏不是思维器官,那么也不能说耳目是视听器官 。耳目实际上也只是大脑完成感性认识的外设(探测器)而已,如果没有大脑,耳目是绝对完不成视听的,更不要说形象记忆、表象重构了 。所以“聪明”二字不完全是指耳聪目明,主要是指大脑的质量,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所以,如果要说耳目之官是感应,是视听,那么心之官则思的说法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除非将这些官能都归于大脑就无话可说 。

另外,古人之所以认为“人性本善”也是基于心脏的反应 。在他们看来,当一个人想着做坏事,想着获取时心脏的跳动就会不正常,不舒畅;而想着做好事,想着付出时心跳则无比欢快、平和 。所以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向善的 。由于心脏相对于其他感官来说是位于人的身体内部,所以他们认为向善之理性是人性的本质 。性恶论者则认为人在看到美色美食时心跳会更加愉快,所以认为人性本恶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心脏对善、恶的或喜或恶的反应上,即价值观相反,但对心脏的思维性、本质性的看法是一致的 。这也是古代哲学依赖的共同的科学依据 。当然,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曹雪芹的人性四向论相对最先进 。
说来说去,我只想证明古人是很伟大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至少他们都很准确地认识到了心脏与思维的关联 。在这一点上他们强于现代人,他们的不足只是没有将问题继续深入,仅仅停留在了外部 。但笔者认为,自外到内恰恰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空白 。
最让人痛恨的是,现代人稍有一些科学发现就否定前人,迫不及待地标新立异,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并以此为荣 。岂不知科学与政治、文化一样都是不能盲目革命的 。
哲学问题!!!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 心之官则思题中的观点应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