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原文:一鸠呼雨,修篁静立 。茗碗时供,野芳暗度 。又有两鸟咿嘤林外,均节天成 。童子依炉触屏,忽鼾忽止 。念既虚闲,室复幽旷 。无事此坐,长如小年 。

译文:修长的竹子安静地立在屋子周围,一只斑鸠几声啼鸣,是不是要下雨了?

我在屋子里静静坐着,桌上放着茶水和点心,窗外野花的幽香淡淡地飘进来 。又有两只小鸟咿嘤对唱,婉转优美,简直是浑然而成的天籁之音 。守在茶炉旁边的小童,头抵着屏风睡着了,偶尔发出打鼾的声音 。

神思恍游,闲闲地飘到了屋外,荡漾在天地之间,感觉自己从山林间越飘越远 。宋人云,,可不是么 。

好个“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一句话便将我提溜到午后初醒时的朦胧中 。

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窗外晃眼的阳光直辣辣地照着,今夕何夕,此地何地?心神还在半空中晃晃荡荡,不肯回到身体上来 。坐起来定定神,看看手机,不过是午睡睡过了头,又被梦魇到了 。

周围静悄悄的,此时是这片居民楼最难得的静谧时刻 。如无意外,一小时后,便会有一个中年妇女操着标准的济宁强调喊:“牛奶,纯牛奶 。”

头脑依然混沌沉闷,心思不属,靠着日常惯性,刷牙烧水吃水果,拿起书定定盯了半天,发现一个字没看进去 。

干脆放下书,什么也不做,默默喝水吃东西,等待“牛奶,纯牛奶”声音响起,等待在梦中神游太远的魂魄慢慢回到身体里来 。

从春末开始,一直到秋末,尤其是夏天,午后的时光总是大致如此 。只有这段时光才会觉得时间如同一个裹着小脚的颤巍巍的小媳妇般悠长安静美好 。

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有她的特点和可爱之处 。每个人因为个人情况和作息时间不同,喜欢的时段当然也就不同 。

我们都喜欢轻松舒适的那个时间段,但,如果没有其他时间内的忙碌和辛苦,就没有休闲时刻的淡然和享受,或者说那个享受是没有质量和品质的,犹如掺了水的酒,不伦不类,失去了厚重的味道 。

很佩服一些牛人,能够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利用三四个小时搞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余时间就很放松,锻炼身体,社交活动,业余爱好等等,总是显得游刃有余 。比如村上春树和郑渊洁就是如此,清晨七八点,在我们刚起床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几千字的写作,满面轻松去做其他事情了 。

我们这些庸俗的凡人,很容易被杂七杂八的事情牵着鼻子走,想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到底是俗事拖累了我们,还是我们主动跳进了俗事,日复一日的纠缠,早已分不清楚 。

无论如何,每天如果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慢悠悠的时光,还是很值得庆幸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精神漫步,慵懒修行 。
宋罗大经山静日长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山静日长》的翻译一、译文: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文章插图
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 。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 。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 。
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 。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 。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 。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 。
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
品位子西的这句诗,可以说得上绝妙了 。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 。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那么就像东坡说的,没事静静地坐在这,一天时辰好像过得像两天了 。如果活七十年,就是一百四十岁,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 。
二、原文:
《山静日长》【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 。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 。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扩展资料
一、本文注释
1、家:用作动词,居住(以……为家)。
2、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
3、汲:打水或汲水 。
4、煮苦茗吸之 :茗,好茶 。啜,喝 。
5、麛,音mí,小鹿,也泛指幼兽 。
6、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
7、笋蕨:竹笋和蕨菜 。
8、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
9、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 。
10、剧谈:畅谈 。
11、印:倒映或映入 。
12、衮衮:尘雾迷漫的样子 。
13、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
二、相关成语
山静日长 [ shān jìng rì cháng ]
解释:指在山中闲居 。山中静寂,时间过得很慢 。
出自:宋·唐庚《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
释义:山静的似乎像太古时代,日子长像年一样 。
2. 宋代罗大经的《山静日长》的全文翻译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柳文数篇 。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
即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 。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较鱼,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 。牛背笛声,两两归来,而月印溪矣 。”
哈哈,你运气好,不给分求翻译正好遇到了我闲得发慌~ 以下正文翻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抄去交老师足矣) 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其实巴不得有人来打扰吧--],(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鸟儿的鸣声高高低低 。午睡刚够,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
凴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章 。[虚伪做作之态]悠悠然不慌不忙的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麝犊(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
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 。[以屈原《渔父》自比,还好没好意思说洗耳朵]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 。
[真高兴邪?]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 。[做作,做作!]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或者草书一两段《玉露》 。
[无敌做作]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 。[心中多少不平埂碃囤度塬道剁权筏护……]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 。
[不过只是夕阳](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麽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这就是古代中国那些当不上官又赚不到钱的政治失败者自我安慰的典型生活,不过现在看来还是挺爽的,可惜没有肉吃 。
3. 山静日长译文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 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随意读《周易 》《 国风 》《 左氏传 》《 离骚 》《 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 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 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 。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 。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⑦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⑧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译文:
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其实巴不得有人来打扰吧--],(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鸟儿的鸣声高高低低 。午睡刚够,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凴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章 。[虚伪做作之态]悠悠然不慌不忙的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麝犊(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 。[以屈原《渔父》自比,还好没好意思说洗耳朵]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 。[真高兴邪?]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 。[做作,做作!]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或者草书一两段《玉露》 。[无敌做作]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 。[心中多少不平……]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 。[不过只是夕阳](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麽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这就是古代中国那些当不上官又赚不到钱的政治失败者自我安慰的典型生活,不过现在看来还是挺爽的,可惜没有肉吃 。
唐庚醉眠文言文翻译1. 唐庚一系列醉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山静似太古一诗的写作背景【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 。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 。“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 。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 。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
本诗的“诗眼”是“醉” 。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 。炎炎夏日,昼长难度 。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 。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 。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 。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
可是对于诗后有关“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笔者认为不甚妥贴,似可商榷 。对“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编撰者主要采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对该句的注释 。钱钟书是当代学界泰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都是学界公认的极有价值之学术著作,其新颖独到之见解,发垄耳振聩,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因此获益良多 。然智者千虑,有时亦难免一失,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 。筌借作诠 。”细研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似是而非,值得商榷 。“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字的注释是:指用竹或草编的捕鱼之工具 。“得鱼而忘筌”即捕到了鱼而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比喻的是达到了目的却忘记了所凭借的手段 。“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拈笔又忘筌”也就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 。
历代诗人用此典者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张正元《临川羡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 。”白居易《和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观指非知月,忘签是得鱼 。”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 。”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也说:“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
以上例举要而言之也说明,“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
由此观之,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中的“忘筌”,亦如上述诗人一样是用《庄子 。外物篇》“得鱼而忘筌”这个典故 。“忘筌”,即是“忘言”,而所忘之言,即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若依钱先生的解释,“筌”借作“诠”,当“说”讲,表面上看,似亦可通,但细加推敲,所谓“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其实是“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写了”,而写什么呢?显然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也 。
2. 醉眠的注释译文⑴太古:远古,上古 。《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抇也 。”唐韩愈《原道》:“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
⑵小年:将近一年 。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清查慎行《虞山钱劬谷属题采药图》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
⑶馀花:残花 。馀(yú):剩下的 。南朝齐谢朓《游东田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⑷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
⑸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
⑹时光:时间;光阴 。唐张祜《破阵乐》诗:“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簟(diàn):竹席 。便:适宜 。
⑺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 。唐周贺《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谏诤余 。”
⑻拈(niān):用手指拿东西 。忘筌(quán):忘记了捕鱼的筌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通“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晋何劭《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 。” 山上一片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
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1303130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
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
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
3. 醉眠唐庚抒发了什么感情《醉眠》
[宋]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一联,表达了厌恶官场的世态炎凉、追求恬淡的心境.其中,“世味门常掩”表明作者对“世味”(官场世态)的厌恶,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后句“簟已便”是因为正值盛夏时光,诗人醉卧竹席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2、《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唐庚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将旷达、逍遥的意味蕴藏在简淡的诗句内,读来颇具深意.
4. 戴逵文言文全篇翻译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yóu,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 。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5. 玄石醉酒 文言文翻译玄石戒酒
1、原文
昔有玄石好酒 。为酒困,五脏若熏灼,肌骨如蒸煮,百药不能救 。三日而后释 。谓其友曰:“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 。”居不满月,同饮者携酒至,曰:“试尝之 。”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而十之,又明日而大爵,玄石忘其故,卒死于酒 。性之所耽不能绝者,皆为玄石类也,悲夫!
2、译文
从前有一个叫做玄石的人喜爱喝酒 。(他有一次)喝醉了,五脏如同被烧灼火烫,肌肤骨头如同被蒸煮得要断裂,没有什么药可以解救,三天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
他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酒可以喝死人,我不敢再饮酒了!”过了不到一个月,他的酒友来到,劝他说:“试着少喝点酒 。”于是,他喝了三杯 。第二天他喝了五杯,再后一天喝了十杯,再后一天改用大杯了 。(玄石)忘记了之前差点醉死的教训,最后还是因为酗酒而丢了性命 。
玄石这样的酒鬼,嗜酒如命是他的本性,因此让他戒酒根本办不到 。
扩展资料:
该篇出自(明)刘基《郁离子》卷七
1、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
2、《郁离子》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相结合 。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 。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 。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