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算韩信点兵怎么算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 。求这个数 。这个问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 。
鬼谷算法韩信点兵
作者:jianhao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 。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 。”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 。”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 。”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 。”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 。”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
刘邦出的这道题,可用现代语言这样表述:
“一个正整数,被3除时余2,被5除时余3,被7除时余2,如果这数不超过100,求这个数 。”
《孙子算经》中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 。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 。”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 。
所求数被3除余2,则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 。
所求数被5除余3,则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 。
所求数被7除余2,则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 。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
而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故233加减105的整数倍后被3、5、7除的余数不会变,从而所得的数都能满足题目的要求 。由于所求仅是一小队士兵的人数,这意味着人数不超过100,所以用233减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
这个算法在我国有许多名称,如“韩信点兵”,“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神奇妙算”等等,题目与解法都载于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 。一般认为这是三国或晋时的著作,比刘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算法口诀诗则载于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诗中数字隐含的口诀前面已经解释了 。宋朝的数学家秦九韶把这个问题推广,并把解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个解法传到西方后,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 。而韩信,则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诛杀于未央宫 。
请你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这题:
一个数在200与400之间,它被3除余2,被7除余3,被8除余5,求该数 。
(解:112×2+120×3+105×5+168k,取k=-5得该数为269 。)
什么叫做“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猜数游戏 。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最后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记下来 。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道你原来拿了多少粒蚕豆了 。不信的话,你还可以实地试验一下 。例如,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我国有时候却流传着一种算法,综的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 。最初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 。这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的问题,外国人一般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而且后来还流传着这么一道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 。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 。根据这个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个题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来这一堆蚕豆有37粒 。
1900年,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归纳了当时世界上尚未解决的最困难的23个难题 。后来,其中的第十问题在70年代被解决了,这是近代数学的五个重大成就 。据证明人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是受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启发的 。
韩信的故事Ⅰ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文章插图
刘邦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
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
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到,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他不听真话,他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 。
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自己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 。
第一个条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 。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 。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封个小的,大失人心,另外他一路烧杀掠抢,他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汉王,进了关中以后,所做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汉王去到秦地去当王 。
所以,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就是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 。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
Ⅱ 韩信的故事简短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 。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 。”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 。”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 。”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 。”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 。”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
Ⅲ 韩信的诚信故事
韩信小时候家境特别贫苦,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
拓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
Ⅳ 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成语典故
1、背水一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 。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 。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 。韩信感到十分失望 。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 。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 。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 。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 。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 。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
【鬼谷子给韩信算命】2、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其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已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 。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 。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
3、多多益善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 。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 。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 。
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 。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 。”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
4、胯下之辱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 。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 。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
5、韩信木罂渡黄河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项羽封王时所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为都城,管辖河东郡 。刘邦还定三秦之后,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南)渡黄河向东扩展,魏王豹顺应大势,不战而降,归顺汉王,并带兵随汉王东进讨伐项羽 。
后来,汉王东征受挫,魏王豹托词亲属有病要回去探视,便离开汉王 。回魏之后,他立刻关闭黄河东岸渡口,断绝与汉的来往,重新投向楚霸王 。
刘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区十分重要,从魏国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夹击之势 。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刘邦先派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汉王,并许诺封以万户之邑,却遭到魏王豹的断然拒绝 。刘邦见劝说无效,准备向魏王豹发兵,便向郦食其了解魏将领的情况 。
刘邦问:“魏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是柏直 。”刘邦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怎么能抵挡韩信!”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回答:“冯敬 。”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之子,虽然贤能,也不能抵挡灌婴 。”
又问:“步兵将领是谁”回答:“项它 。”刘邦说:“不能抵挡曹参 。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于是,任用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伐魏 。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将领情况 。他听说魏王豹不用有战斗经验的周叔为大将,却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策 。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 。
所以,他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 。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岸边 。
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 。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在陕西韩城南)地方魏兵不多 。
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 。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 多只,不够用 。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古时候叫罂) 。
灌婴和曹参为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 。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 。”
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 。几天功夫,一一准备齐全 。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 。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 。谁料想,韩信仰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
魏王豹等了几天 。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 。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 。
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
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 。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 。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
魏王豹闻讯大惊,急忙回师救援,但军心已经大乱,难敌汉军的冲击,全军遭重创后被迫向东退却,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 。
九月,汉军在东垣(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俘虏了魏王豹,韩信兵不血刃进入魏都平阳 。随后,韩信又分兵平定了河东52县,在黄河以东置河东郡 。
韩信木罂渡军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对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的威胁,取得了汉军开辟北方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对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
网络——胯下之辱
网络——背水一战
网络——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