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是晕轮效应还是首因效应一见钟情是由于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见钟情指男生或女生一见面就对对方产生了感情,一见面就喜欢上他(她) 。反之于日久生情,区别在于喜欢上对方的速度 。
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我们内心中最直观的感受和想法 。虽然有可能是错觉,也有可能发展为真情,但都是浪漫的一种感觉 。
一见钟情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哪个会更加真实一些?
爱情如同传说,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其实不然,从心理学角度讲,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都是真实的 。
当然其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过程 。爱的感觉就是脑内内啡肽物质大量分泌,作用于神经元进而产生欣快愉乐的感觉,而这种递质释放的模式每个人不同,在不同状态下释放也不同 。
一见钟情是密集式释放,神经元高度兴奋发放动作电位,人会有动员相应的兴奋神经系统,会身体颤抖,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甚至会有心痛的感受,因为感受太强烈激活记忆系统让这种体验刻入记忆系统,所以很多人对一见钟情久久无法忘怀 。
而日久生情的模式是像蓄水池,每次触发一些神经递质分泌,长久作用,其反应不如一见钟情那么强烈但是却持续其作用 。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一见钟情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第一印象产生的好感会持续影响后期的认知和行为 。而日久生情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通过反复与一个人相处,由于越来越熟悉,这种近因效应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
所以不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都是现实的 。在一段恋爱关系中,要遵从本心,不要给自己设限,人心本来就复杂,再设立那么多限制如何见真心呢?愿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一见钟情通常指的是男女初次相见对对方良好的学识风度、优美的身体仪表、得体的说笑风格等外显人格特征表示悦纳、接受、欣赏外,异性交往在审美标准上的"生理效应"也是激发 情感 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对对方有好感时,它才能有愉悦、爱慕等 情感 的表现,是一种从内心表现出的喜好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见钟情看做是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一种 情感 表现 。
也有部分的观点认为一见钟情是生理上的,日久生情才是心理上的……
我曾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过,那是一种五官上的奇妙体验 。首先你的眼睛看到她会觉得她很漂亮,情人眼里出西施,其次她的声音很好听让你感觉很心动,然后她身上的味道让你很着迷,再者,她整体散发的气质魅力也是吸引你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一见钟情[害羞]
一见钟情是一场背景华丽的艳遇 。
大多都是被对方的靓丽外表吸引,是一种热烈澎湃的 情感 萌芽 。
我个人是不看重所谓的眼缘,属于慢热型的,后期的相处才能了解这个人 。当然我也赞成第一眼很重要,给人的第一印象嘛,有了第一眼觉得这个人不错才有后续想了解认识他的意愿 。
一见钟情,很大程度去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只有一见激情,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心性相投的虚影,当两个人接近值时就会互生好感……
一见钟情是心理上的 。当一个散发出你异性父母特质的人出现时,基于生命内在的渴望:想要满足自我成长时期缺失的心理需要,你就会狂热的迷恋上对方 。认识之初,这种冲动被爱情的外衣包裹,美好加上生理反应,让人万分沉醉,但对于没有自我的人,时间长了,激情消退,会无法面对伴侣真实的样子,自己心理需求不被满足,便深深的伤害和折磨对方,最后两败俱伤 。所以在遇到真爱前尽力成长、修行,让心理 健康 、圆满,拥有独立、有趣的灵魂,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
说到一见钟情,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浪漫 。可能不少年轻男女都曾幻想过自己与某人来一场一见钟情的浪漫邂逅 。心理学中将一见钟情定义为是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这种爱情往往产生的非常突然,具有强烈性和专一性,且其陷入爱情的时间极其短暂,情有独钟,然后进入一种疯狂的迷恋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一见钟情的产生呢?
心理学上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恋父恋母情结 。儿童采纳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并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恋父恋母情结被压抑了,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反而会在我们的爱情中体现出来,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人 。当我们偶然遇到这样的人,其反映便可能是对某位貌似父母的异性“一见钟情” 。
二是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 。某人越是与他投影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关系 。当在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人,就可能会产生“一见钟情” 。
三是由于某种契机第一次与某人相遇时,对方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会产生大量兴奋物质,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心跳加速等变化,即“一见钟情” 。
四则是认为一见钟情是由于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
首先是心理和想象所决定的 ,一见钟情就是遇见了心上人 。生理作用是其次的 。
为什么会产生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四种心理学解释: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潜意识,强调婴幼儿时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是一个同义语 。其中大约从3岁到6岁是性蕾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 。在这个阶段中,对人格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在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欧底帕斯情结和女孩心中的爱莉克拉情绪 。
弗洛伊德说:“在三岁之后,儿童开始表现出一个对象的选择对某些人深情偏爱 。”对于男孩,他所选择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自己的母亲 。男孩想独占母亲,而父亲的存在是一种干扰,男孩这种恋母嫉父的情绪纠葛,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欧底帕斯情结 。在同父亲争夺母亲爱情的过程中,男孩感到自己的力量有限,并且还产生了“阉割恐惧”,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孩开始尽量以父亲为榜样,模仿父亲,并认同于父亲 。通过认同来获得对母亲性冲动的间接满足,同时认同本身也促使儿童习得男性行为,形成男子性格 。
女孩最初与男孩一样,对母亲也有强烈的依恋之情,但是当女孩在注意到两性的差异时,她会认为母亲有目的地夺取了她的那种有用的器官,故对母亲产生了嫉恨 。相反,女孩对父亲的感情成倍的增长,但是她对父亲的好感又伴随着嫉妒 。为了解决这种双重冲突,女孩需要认同于母亲,通过对母亲的认同作用,获得女性性格和女性行为 。
儿童采纳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 。恋父恋母情结被压抑了,但它没有消失,仍会在我们的爱情中体现出来,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与母亲或者父亲相似的人,当偶然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其反应就是对某位貌似父亲或母亲的异性“一见钟情” 。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荣格认为人格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三部分构成,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原型有很多,人生有多少个典型的情景就有多少个原型 。
荣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原型,他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其中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又称异性的原型 。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而形成的 。
这种原型保证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异性原型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 。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的关系 。
根据荣格的理论,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即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 。”更现实的说,荣格认为,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 。某个人越是与他投影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 。当在生活中偶然碰到这样的人,就产生“一见钟情” 。
三、认知图式理论
图式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图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我们感知环境的特征 。除了感知环境的特征外,图式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工和组织信息的结构 。我们用图式去解释人格差异 。图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我们都用相对稳定的态度加工信息,这就导致我们行为中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 。你的图式是由你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 。图式还提供了一个组织和储存有关信息的框架,根据这个观点,当人们在某方面有足够的图式时,他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 。
这种理论认为,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称之为“爱之图” 。原来,这张图最早有父母勾画,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 。如看电视剧《太阳的后裔》,觉得柳大尉是理想中的人物;看《大长今》,会为大长今的形象所倾倒;在生活中,看见邻人某家的和睦,也打算建立那样一个理想小天国,于是逐渐形成观念,为未来的爱人设计出一个模型,确定出择偶的“标准” 。这“标准”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具体的,比如,是找个知识分子,还是找个能挣钱的;是希望对方事业心强,宁可不擅家务,还是希望他温柔细腻,能够体贴人 。有人甚至连对象的职业和身高都规定得很具体 。
另外一些人,虽然在事先并不做如许规定,却同样有自己的“意中人” 。虽然这意中人是模糊的、说不清的,但大体总有个倾向和意愿 。是喜欢古典型的小家碧玉还是喜欢现代型的风流女郎 。这潜在愿望便塑造出意中人的幻影 。这形象,有可能在进入恋爱之前,就已经生活在心中,陪伴着度过不少时光了 。当在生活中一旦遇到符合理想的人物,恋人的影子立刻便同现实中的实体合而为惊奇地发现,正是寻觅已久的爱人,于是,便在见之际迅速做出反应 。年龄越大,图像越具体,由于某种契机而第一次目光相触时,眼睛就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形、眼神、发色、发型、风度以及服饰等信息,以很快的速度,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 。对方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越是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兴奋物质,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 。
四、社会认知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认为一见钟情是由于第印象和晕轮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始初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 。第一印象在对人际认知、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奠定了对人认识和印象的基础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当人们看到某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很突出,就会很欣赏和崇拜这种特征,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而且因为晕轮效应认为其他方面也会很好,这样我们就会欣赏并愿意和这种人更多的在一起,就产生了“一见钟情” 。
总结:
这些对“一见钟情”的心理学理论解释有相通之处 。如认知图式理论“爱之图”的解释中,最开始的原型可能就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这与弗洛伊德的恋父恋母情结是相通的 。这些理论对“一见钟情”的解释都有合理性,但当“一见钟情”发生时,通常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如钟情男女初次相见,除了对对方良好的学识风度、优美的身体仪表、得体的进退谈吐等外显人格特征表示悦纳、接受、欣赏产生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外,异性交往在审美标准上的“生理效应”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因素 。除了受到遗传生物因素的影响,还有后天环境社会的影响 。除了有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也受到逐渐长大之后的审美观的影响 。
一见钟情是什么效应一见钟情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人是容易在一瞬间喜欢上某些人和物的 。目光所及,赏心悦目,心生欢喜,然后便希望时时拥有在身边 。
珍珠美玉,一件华裳,一本好书,抑或只是一枚发卡 。
同样有瞬间心动的人 。不过这种感觉就和对心仪的物品不同了 。
不是没有原因的,只是大多细小,似乎连自己都不易察觉 。因为一丝眼神,一个动作,一抹微笑 。是有那么一种情愫在你心中瞬间夏花般绚烂开来,悄无声息,蔓延覆盖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一见钟情是一场背景华丽的艳遇 。
为什么会只凭借第一眼,就马上喜欢上一个人?【一见钟情是什么效应】“一见钟情”的秘密:首因效应

文章插图
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
指的是在第一次见面,又或者交往的时候,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往后的交往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会在几分钟内,就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一个简单的大概印象 。
比如这个人长得是否好看,他看起来几岁,他的身高有多高,看起来是否好相处?
这种第一印象,也会直接影响着,你是否愿意和对方继续来往 。
所以长得好看的人,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也让人更容易一见钟情 。
一见钟情
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和首因效应也是息息相关 。其中的概念,也大体相似 。
在见到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他的外表,以及一些行为举止,就马上喜欢上对方 。
真正的爱情,需要沟通和了解 。
而一见钟情,是一瞬间产生的感情,是在没有接触、认知的前提下产生的 。
这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 。
当然,一开始不是爱情,也并不排除,因为首因效应的印象 。
在往后的接触中,会更想和对方接触,于是越来越喜欢对方,慢慢产生出真正的爱情 。
生活的应用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被首因效应所影响 。
小楚在相亲的时候,遇到其中一个相亲对象,让她见了一面,就再也不想来往了 。
相亲之前她细心地化了妆,见到相亲对象的时候,对方却穿得邋里邋遢 。
吃完饭后,对方提出去走一走 。出于礼貌考虑,她也就答应了 。
在大冷的冬天,对方带她去逛公园 。她穿着裙子和高跟鞋,寒风又大又冷 。
于是她只好找个借口,赶紧回家 。
相亲结束后,对方多次约她出门,她都表示自己没有空 。
对她来说,这一次的见面相亲,就已经很不愉快了 。
对方没有稍微注意一下外表,这让她觉得,对方并不重视这次相亲 。
大冷天的逛公园,对方也显得很不体贴 。
哪怕给她拿杯热饮料,手里有点温度也还说得过去 。
第一次接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她自然也不会在和对方出门了 。
所以在相亲之后,对方如果还愿意和你联系,说明彼此之间,还是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
如果对方拒绝跟你来往,说明第一次约会的进程,给对方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 。
再比如,我们去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很难在十几分钟内,就看出你是否真的有能力 。
那么应该怎么在短时间内,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呢?
首先,在面试之前,需要给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修饰,一个落落大方的外在装扮,让你看起来更适合这个岗位 。
其次,在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得从容不迫,看起来充满自信 。
这也会让面试官,对你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 。
而你拿到这份工作的概率,也会提升 。
有些人你第一眼看了,就觉得喜欢,在相处过程中,你会更倾向于发掘他的优点 。很容易越是相处,就越是喜欢 。
有些人你第一看看了,就觉得讨厌,在相处过程中,你会更容易看到他的缺点 。于是相处过后,你就会越讨厌 。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看人很准确 。
有些人一看,你就知道你们合不来 。有些人一看,你就知道他人品不好 。
其实,并非你看人准确,而是在首因效应的印象下,你会认为自己看人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