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背景故事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是什么?《致爱丽丝》背景故事是贝多芬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特蕾莎·玛尔法蒂所创作 。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

文章插图
1808-1810年间 , 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 , 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他写下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
19世纪60年代 , 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 , 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 , 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 1867年 , 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 , 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 , 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的原名《致特蕾莎》 。
《致爱丽丝》音乐鉴赏
《致爱丽丝》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 结构是ABACA 。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 , 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
《致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 , 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 , 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 , 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致爱丽丝》的背景故事是什么?在1808一1810年间 , 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 , 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 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 , 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 , 1810年4月27日 , 为了纪念”的字样 。
之后 , 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 , 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 , 因此 , 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 , 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 , 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
1867年 , 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 , 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 , 该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 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
扩展资料: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 , 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 , 不折不扣地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 , 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 , 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 。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 , 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 , 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 , 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致爱丽丝》背景故事:
是贝多芬为了帮助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善良女孩实现心愿 , 而创作了这支经典乐谱 。据说 ,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 , 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 。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 , 而四处求助别人 。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 , 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 , 听着听着 , 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 , 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 , 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 , 不再有孤独和悲怜 。之后 , 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
致爱丽丝所表达的意境
在《致爱丽丝》中 , 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时而轻松活泼、时而优雅端庄、天真俏丽、温柔善良的美丽少女的万种仪态 。整首歌以非常丰富柔和的抒情氛围结尾 , 梦幻般的结尾句子是那么的美好 , 那么的纯净 , 那么的空灵 , 那么的深情 , 让人热泪盈眶 , 又有几分清高 。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献给爱丽丝》这部作品柔美动人、短小精致 , 且技巧简单 , 易于演奏 , 几乎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学的一首作品 , 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性也使之成为不少音乐家喜欢演奏的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