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奔波只为饥的全诗是什么?终日奔波只为饥,出自明末清初的诗歌《解人颐》 。

文章插图
全诗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骑鹤飞 。
全文翻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只为填饱肚子,吃饱了又想要穿好衣服;等到穿衣、吃饭两样都解决了,又想要美貌娇艳的妻子相伴;等娶了妻子生了孩子后,又恨没田 。等买了田地,有了房子,又觉得出入没有船,走路没有马骑 。
家里有了骡子和马了,又感叹没有一官半职,被人欺负 。弄了个县丞主簿做做,却还嫌小,又想要到朝廷当大官 。结果当了皇帝还是有欲望,又希望成仙上天,长生不老 。人类这永无止境的欲望,除非到死方休 。
扩展资料:此书共计八卷二十四集,分为懿行集、嘉言集、远观集、陶情集、旷怀集、遣兴集、寄感集、萦思集、博趣集、涤烦集、消闷集、寓意集、达识集、高致集、敦伦集、惊奇集、树德集、博雅集、超群集、寄怀集、群蠹集、说言集、丽情集、游戏集 。
里面收录的都是箴言、格言、诗词、歌赋,也有少量的趣谈、谜语、笑话等,内容以治国齐家、修身养性以及陶冶情操为主,又夹杂着一些戏谑、笑谈等 。本书在分类上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每集的部分内容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 。
而且,个别集的题目在词义上差别不大 。由内容可知,本书实质上是类书性质的杂编,各集之间没有联系,即使每集的内容除了作者认为的相似外,彼此之间也不发生关系 。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全诗是什么?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全诗是: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
【终日奔波只为饥】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
介绍:
《解人颐》大约刊刻于乾嘉年间 。以“解颐”为宗旨,集诗文词赋、俚语俗谚于一书,其精妙之处,常能令人捧腹或会心一笑 。
无论陶情遣兴、寄感抒怀,都使人悟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主张与超脱气性 。它劝人安分随时,怡养天真;谏人淡泊名利、勿纵物欲 。今天读来,仍然能起到喻人警世的作用 。
求一首诗 。开头两句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客美貌妻 。求整首诗 。原诗应该是《十不足》,是明朝朱载堉写的散曲集《醒世词》中的一首 。这首诗的流传版本很多,但大意都差不多 。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 。物欲太盛造成灵魂变态,永不知足 。
原诗为: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
一朝南面做天子,又想神仙下象棋 。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
人心不足蛇吞象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
买的田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
槽头结了骡子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 。
这是一首出现在清朝早期的类似打油的通俗小诗,作者姓氏名谁已无据可考 。这首诗形象地揭示了凡人俗士的生存追求,深刻道出了欲壑难填的心理渐进过程 。
此诗是雍正《悦心集》中收录的名为《不知足诗》,作者名字刊为无名氏 。《悦心集》是胤禛登基后,将潜邸生活、读书时抄录的短文、诗赋、格言、歌诀等汇编而成 。《悦心集》共四集,收录了130余人245篇作品,其中40余篇作者不详,盖以无名氏之名刊印 。
熟悉清三代历史的人都清楚,康熙晚年,皇子间觊觎皇位,乱起萧墙,九王夺嫡,斗争异常激烈,而且斗争的形式多样,手段残酷 。康熙对此痛心不已 。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虽觊觎皇位,却又不愿参与兄弟间的党争 。他独辟蹊径,一方面,他对康熙表现为至诚至孝,对交付的任务真抓实干;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表现为崇尚道学,追求恬阔闲适,不贪图权威财富 。这首打油诗就是胤禛在这一时期为韬光养晦,以安表心态收集而来的 。
《不知足诗》为谁人所作,已不得而知 。但它直白浅显地述说,讲出了世间俗人的人生追求,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休止地自我欲望追求,水涨船高,漫无边际,永不满足,是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
惟其如此,“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也就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国人的人生格言和修身立命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