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汉·司马迁

文章插图
出处:《报任少卿书》【作者】司马迁【朝代】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白话释义:
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脸色不合礼仪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受辱,其次是使肢体受扭曲(长跪、被可捆绑)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带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了,侮辱到了极点 。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谁说的】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 。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 。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戾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
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 。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 。
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十二月就要行刑 。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 。
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他的心里相当为难 。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 。论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 。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平反的可能 。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 。于是,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出自《报任安书》 。
选段: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译文:
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看待自己 。
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扩展资料:
这封书信是他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后写给友人任安的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领五千人远出塞外,遭到匈奴主力数万骑的围攻,矢尽弦绝,被俘投降 。汉武帝治李陵罪,司马迁仗义执言,陈述李陵孤军奋战的功劳,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 。
司马迁在这封书信中悲愤地控诉最高统治者寡恩无义,用激切的语言为李陵申辩,倾吐自已忍辱负重的痛苦心情 。他受刑后痛不欲生,但是为了完成《史记》,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 。
在书信中他历举古往今来命运坎坷、发愤著书的历史人物以自励 。这封书信表达了司马迁写作《史记》时的思想感情,是研究司马迁思想经历的重要材料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过的话,出自于他写的《报任安书》中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表现出了个人的生死观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的一封回信,文中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不幸遭遇和继续完成《史记》这本著作的远大抱负 。
《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谁说的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话 。原句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报任安书》 。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
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 。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写的?司马迁写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名言出自于司马迁写给其身处狱中的友人的回信中,题为《报任安书》,又因为任安表字为少卿,因此又称为《报任少卿书》 。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都会走向死亡,有的人死亡的意义比泰山还重而有的人死亡的意义却比鸿毛还轻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因为在戾太子巫蛊之乱中未听从太子的命令而受牵连入狱,被判处腰斩之刑 。
在狱中他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以“举贤进士”之名向汉武帝求情,司马迁当时虽然任中书令,但是却并不得武帝喜欢,在官场上也是如履薄冰,对友人的遭遇虽然也心痛惋惜,但是却无能为力,面对友人求助不知如何面对,只能在友人行刑前给他回了一封信以表达自己的艰难无力以及为完成《史记》的著述而苟且偷生的心情 。
李陵之祸后司马迁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敢于大胆进言,只想保留性命完成《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前一心想着做好太史令一职,取得皇帝的信任 。
但是从他为李陵鸣不平惹怒皇帝后,皇帝给了他三个选择:用钱赎身、施以死刑或施以腐刑,由于司马迁没有钱,并且他也不想毫无价值地去死,所以选择了宫刑,从此他就只专注于完成父亲遗愿,写成《史记》,因此为了保留性命,他没有为任安进言 。
- 煮驴肉的正确方法
- 夕口雨辰一日寸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 一条小船对吗
- 瓷砖胶最新配方
- 通道式闸机厂家供应
- 有关hpv的创业项目 生产hpv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 饥荒联机版船太难开了
- 紫色吊兰怎么养才能更旺盛
- 苹果手机不找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