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

文章插图
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出《道德经》,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
详细内容01就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本身来说,就有治大国若厚小腥、治大国若烹小鳞等不同的说法,小腥与小鳞其实都是小鲜即小鱼儿的不同说法 。即使现代普遍认可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传统说法,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异 。有古代学者认为,此句名言在流传过程中,丢了一个者字 。比老子晚生291年的韩非子,在引用时便有者字,《韩非子·解老》中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清末学者王先慎便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治要有者字,如《三国志·蜀志》(卷四十四)陈寿评:“老子有云: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后汉书·循吏传》也有注:“理大国者若烹小鲜也 。”但不论如上哪种说法正确,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老子谈到治理国家时要用烹小鲜来比喻?如果弄清了老子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烹小鲜的,也就弄懂了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 。
02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研究最为活跃、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清代,尤其是清末 。当时包括罗振玉、马其昶等一批知名学者都曾就这句话进行了辨析,这或与晚清治国不力、不得法的时代背景有关,也反映出学术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 。那么,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何种手段?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 。
03清朝人大概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最普遍,以至于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理解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举人、后任乾隆朝史籍编修的著名学者杭世骏,曾著《订讹类编》,书中便收录时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称“近来诗笔多误会,不可不正 。”古人煎小鱼儿仅洗一下,不去屎肠,也不去鳞,担心把小鱼儿弄断了 。所以杭世骏就此进一步引申: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 。烦则人劳,扰则鱼溃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具体解释如下:
1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
2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
3"小鲜”指的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
4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 。还可以理解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 。
参考资料
杨国庆.品悟老子.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这是道德经中第60章中的一句话,这7个字,治大国与烹小鲜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北宋训诂学大家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
有一次他给宋仁宗上课的时候讲到《诗·匪风篇》中有一句话,“谁能烹鱼,溉之釜鬻”,这句话的时候,宋仁宗自然就联想到了老子说的这七个字 。所以他就问丁度:“《老子》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义与此同否?”
丁度说:“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非圣学深远,何以见古人求治之意乎!”
丁度的回答其实已经解释了这七个字的妙用 。
羊表示美,大,壮的意思,鱼和羊的组合表达的是一种美味 。烹肉比较容易一些,因为需要长时间慢慢煮,慢慢烹就可以了 。烹的本意也就是肉片在锅内翻滚使之熟 。
那用烹肉的方式来烹鱼行不行?
这里的小鲜指的就是鱼 。
丁度的回答已经说了,鱼如果你像肉一样烹,就会碎掉,无法变成一条完整的鱼 。所以烹鱼的要求要比烹肉的要求高 。
烹鱼需要把握好火候,同时需要少动,控制自己的欲望 。你想通过频繁地翻动使他熟了,反而会成坏事 。
所以治大国也要如此 。
这7个字换成现代语就是3个字:少折腾 。
怎么样才能做到少折腾,那就需要你对烹鱼的特性十分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才知道什么时候去翻,什么时候需要等 。
明明可以翻了,你不翻,那鱼同样会焦了,翻多了不行,不翻也不行,那到底怎么才行?那精妙处自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无法用语言表达处就是道!
你是烹鱼高手,你才能做到烹小鲜,你是治国高手,你才能做到治大国出烹小鲜 。如果不是,你就会妄动,妄动不是指不动,而是不合时机的动,比如频繁的翻动和不翻都属于妄动 。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道德经就是这样神奇,我说了这么多,还不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这7个字表达的意思完整 。所以读道德经最好不要译,直接读文字慢慢理解实践,因为道德经不是读的而是实践的 。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翻译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即小鱼.盖烹饪小鱼不能随意折腾翻动 ,否则就要破碎销形.治理大国和烹小鱼一样,要清静无为,不能政令繁苛.因为一旦人民不堪其扰,国家就要一片混乱了.
通俗地说: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政治尽量减少政令颁布,但一旦颁布,就要严格执行,不可朝令夕改.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什么意思?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 。
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 。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但没讲到“妙”处 。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艺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 。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侯 。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 。那么,怎么掌握火候,大国又如何可以被比作小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大而化之道来 。简单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民的性质就是趋利避害 。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和维系一套基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对社会有利;在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时,就对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繁荣起来 。一般而言,这套制度包括保护产权、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框架,人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