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什么意思意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文章插图
语出《论语》全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
文胜质则史: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 。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
完整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