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什么意思题库内容:
致良知的解释

文章插图
良知。语出 《孟子· 尽心 上》 :“所不虑而知者 , 其良知也 。”本指一种天赋的 道德 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 道德修养 方法 。认为良知即天理 , 存在于人的本体中 。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 客观 事物 , 则一切行为活动就 自然 合乎理 , 即自然合乎封建 * 道德的 标准。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 格物 ” 。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词语分解
致的解释致 ì 送给 , 给予 : 致仕 (退休) 。致辞 。致电 。致力 。致哀。致命 。招引 , 使达到:致病 。致使 。以致 。专心致志。意态 , 情况:大致 。别致 。景致 。兴(宯 )致 。细密 , 精细 :致密 。精致。笔画数:; 部首 良知的解释∶天赋的道德 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孟子;尽学》 ∶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谢灵运《游南亭》详细解释.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致良知的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 , 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 “致”是在事上磨炼 , 见诸客观实际 。
语出《孟子·尽心上》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 其良知也 。”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 , 知是指良知 , 行是指人的实践 , 知与行的合一 ,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 , 认为知便是行 , 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 , 认为行便是知 。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 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 , 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
王阳明的致良知 , 是什么意思?“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 , 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 , 言行合乎伦理道德 , 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 , 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 。简单一点就是说:人的一生 , 不管在做什么 , 最终来讲 , 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 。
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谛 , 有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 。在阳明心学中 , “良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 和我们平时说的良知 , 有着一些区别 。哲学上 , “良知”这个概念来源于孟子 。孟子的原话是“不虑而知 , 良知也” 。
意思是说 , 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 , 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 , 就称之为“良知” 。这里 , 是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 。所谓先验性 , 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 , 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 , 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 。
由于它是先验的 , 还没有人的后天的经验意识的参杂和污染 , 所以它十分纯粹 。这就是“良知”在哲学上的本义 。在这个意义上讲 , “致良知” , 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炼上 , 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 , 复位到人的先验的本性之中去 , 也就是“去人欲 , 存天理” , 也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 。
在这里 , 就个人精神修养而言 , 王阳明的心学是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 。当然 , 这里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 , 恰恰相反 , 要“致良知” , 要复位到先验的本性中去 , 要明心见性 , 必须要在事上磨练 , 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 。
只是说 , 一定要明确先验性的核心地位 , 不要用经验埋没了先验 , 不要用后天日益泛滥的人欲埋没了天理 。相反 , 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 , 并不是说 , 良知的全体本来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 。只是说 , 每个人都有实现良知的全体的潜在可能性 。
良知的种子 , 先验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 , 按照正确的方向经过后天的砥砺和栽培 , 良知的种子才能全面成长为参天大树 。最后 , 所谓的“去人欲 , 存天理” , 也并不是对人的欲望和诉求的简单否定和摒弃 。正常的男欢女爱 , 是合乎人情之自然的 , 是美好而幸福的 , 也是合乎天地合德的 。
然而 , 正常的男欢女爱之外的色情之心 , 无节制的性欲之心 , 就是“人欲” , 它不仅造成客观上的道德实践的失败 , 也导致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心修养的失败 。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 如果是为了赢得他人称赞我的学识 , 那就是“人欲” , 我会因这种虚荣和欲求之心不得安宁 。
所以所谓的“去人欲 , 存天理” , 是指人作为有灵性有思想的万物之灵 , 应该摆脱人的动物特质层面上的感性欲望 , 不要被它束缚和奴役 , 给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内心意识一个理性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去人欲 , 存天理”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关乎人伦秩序的道德问题 。
本质上更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状态、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感受的问题 。抛开伦理道德层面 , 从人的自我修养、内心世界的实现、存在状态的体验这个层面讲 , “存天理 , 去人欲”和“致良知” , 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 都是破除感性欲望的制约之后 , 到达精神的自由之境 。
“致良知”就是“存天理 , 去人欲” , “存天理 , 去人欲”就是“致良知” , 人欲去尽 , 即见天理 , 即见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