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唐朝著名将领是谁

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个唐朝著名将领分别是谁?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在历史学者看来 , 安史之乱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 , 国力锐减 。到了宝应二年(763年)春天 , 田承嗣献莫州投降 , 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 , 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史朝义无路可走 , 于林中自缢死 , 其余部分叛将投降 , 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

安史之乱的唐朝著名将领是谁

文章插图


说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郭子仪 。安史之乱后 , 郭子仪拜朔方节度使 , 率兵勤王 , 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 , 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自此之后 , 郭子仪南征北战 , 为消灭安史之乱的叛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 , 对于另外一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李光弼 , 却没有获得郭子仪一样的知名度 。对于李光弼来说 ,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的战功 , 可谓完全不输郭子仪 。

首先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 , 安史之乱爆发 , 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 , 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 , 兼摄御史中丞 , 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 , 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年) , 郭子仪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 , 迁司徒 , 册封代国公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 , 郭子仪承担相州兵败之责 , 去职赋闲 。宝应元年(762年) , 郭子仪平定河中兵变 , 册封汾阳郡王 。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 , 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 。基于此 , 史书称他“再造王室 , 勋高一代” , “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当然 , 对于郭子仪的功绩 , 在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 , 已经有所体现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 , 就和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 , 则没有获得同样的名气 。以下 , 笔者就来重点说一说李光弼这位唐朝名将 。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 袭封蓟郡公 。天宝十五载(756年) , 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 , 东出井陉 ,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其后 , 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 , 大破叛军 , 斩首四万级 , 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 。


嘉山之战后 , 李光弼想趁势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郡 。对此 , 在笔者看来 ,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 李光弼完全有机会在安史之乱的初期 , 就给安禄山的叛军致命一击 。不过 , 非常可惜的是 , 在李光弼取得大胜的时候 , 潼关失守 , 长安沦陷 ,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逃奔蜀地 , 人心惊骇 。在此背景下 , 李光弼直捣黄龙的计划 , 自然是无疾而终了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 , 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 。

自此之后 , 李光弼和郭子仪一样 , 开始接受唐肃宗李亨的命令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 , 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 , 并企图占领太原后 , 由北道夺取灵武 。因此 , 太原之战的走向 , 直接关系到唐朝朝廷的安危 。结果 , 趁着叛军内讧的机会 , 李光弼主动出击 , 斩杀7万叛军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 , 太原之战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 , 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 , 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


在太原之战中 , 李光弼充分发挥了指挥才能 , 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 ,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 , 唐肃宗李亨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 。但是 , 出于对武将的防备 , 唐肃宗李亨派遣宦官鱼朝恩来制衡李光弼等人 。对此 , 在笔者看来 , 宦官对于武将的掣肘 ,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唐军的作战能力 , 从而推迟了安史之乱结束的时间 。

最后 ,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 , 唐肃宗夺剥夺郭子仪兵权 , 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 率五百亲兵赴洛阳 , 统帅朔方军 。上元二年(761年) , 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 , 震慑诸将 , 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 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到了公元763年 , 安史之乱平定 , 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 获赐铁券 , 名藏太庙 , 绘像凌烟阁 。因此 , 非常明显的是 ,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 , 获得了唐朝朝廷的认可和肯定 。不过 , 比较可惜的是 , 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 , 拥兵不朝 , 声名受损 , 因此愧恨成疾 , 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 , 年五十七 。


李光弼去世后 , 唐朝追赠司空、太保 , 谥号“武穆” , 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 , 李光弼足智多谋 , 治军威严而有方 , 善于出奇制胜 , 以少胜多 。在此基础上 , 在唐朝中期的名将中 , 李光弼得以与郭子仪齐名 , 世称“李郭” , 被誉为“自艰难已来 , 唯光弼行军治戎 , 沉毅有筹略 , 将帅中第一” 。《旧唐书·李光弼传》更是认为 , 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比起李光弼 , “或有愧德” 。而这 , 无疑是因为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得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
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哪两位大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是:
1、李光弼:唐朝中期名将 , 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 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他治军威严而有方 , 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 , 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 , 而当他号令后 , 军威更加威严 。
2、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 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 。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 , 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 。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有哪些?一、郭子仪
郭子仪 , 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 , 积功至九原太守 , 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 , 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 , 率军勤王 , 收复河北、河东 , 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 , 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 以功加司徒 , 封代国公 。乾元二年五月 , 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 , 被解除兵权 , 处于闲官 。
宝应元年初 , 太原、绛州兵变 , 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 , 出镇绛州评定叛乱 , 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 , 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 , 长安失陷 。郭子仪被再度启用 , 任关内副元帅 , 再次收复长安 。公元765年 , 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 , 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 , 并击溃吐蕃 , 稳住关中 。
二、李光弼
李光弼 , 契丹族 , 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 ,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七月 , 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 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 , 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 , 病死徐州 。与郭子仪齐名 , 世称“李郭” , 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
三、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的唐朝著名将领是谁】仆固怀恩 , 铁勒仆骨部人 , 安史之乱时 , 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 , 任朔方左武锋使 , 骁勇果敢 , 屡立战功 。又与回纥关系良好 , 曾出使回纥借兵 , 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 。安史之乱中 , 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 , 可谓满门忠烈 。平乱之后 , 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 。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 , 举兵叛唐 , 不久病死 , 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