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

《清静经》全文是什么??1、《清静经》原文: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

文章插图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
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 。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 。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
2、经文注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
主要阐述了“如何安静,逐步进入真相” 。“太上老君”,道家对“老子”的尊重 。“泰”是大的意思,“上”是尊重的意思;高真谟是第一个常见的面额,“太上”是道门的最高字,曾经称其为神仙系统中最高品质的神 。旧的是生命,国王是荣誉,道是最好的,所以它叫君 。
有必要“处置”和“成功” 。在达到“无意”,“看不见”和“无”的境界后,我们也把詹兰的“空虚”,“无”和“沉默”视为名品 。发送和忘记,以实现“真理”,“安静”,从而“走上路” 。所谓的正义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有形的形象,而是一种证明虚拟精神真实本质的方法 。
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 。妙合先天之_,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
《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
扩展资料:
全文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 。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 。
开始到结束永不停止,人们在自己的情况下,如果你着迷它,顺应潮流,那就是生死徘徊!如果你放下自己的身心和大道的宁静,你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
泰尚老君教会人们一切的根源 。她是没有形状,欲望,没有名字的大道的主体 。她是天地万物长寿的唯一经营者 。没有她,世界将没有生命可言 。任何聪明的人都应该观察她的永恒存在并向她学习 。一个人必须学习她的隐形 。“外在的身体和自我修养,忘记了它的形状和形状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 。第三要做到无名 。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
能做到一念不动连无念之体都损去,心术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 。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 。达到不可名状的太上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
——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原文如下: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但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
《清净经》原文以及解读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就是我们说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师爷 。这篇文章基于《道德经》的基础之上,用里面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讲解了人处于混乱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头脑清醒 。这里面主要讲解了“清”和“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要想真正修炼出来,所要花费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
单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清”三点水加一个青,“青”的含义代表颜色,本意是象征着年轻的事物,充满朝气,充满生气,活力 。水是生命的原动力,三点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联想,对这个字有一些想象 。“静”,同样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青”一个“争”,充满的活力还要去争夺,正正就要负了,所以“静”的意思是让我们心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虚一下,不要那么急躁,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样既清又静,自己的状态就调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从事一些事情 。
我们再看看正文都讲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开头讲解了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道”在运转,这个“道”是什么呢,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叫做什么,所以把她叫作“道” 。她无形,这里解读这些语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说到“无”的时候就要想到“有” 。说大道无形,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形态,但万物确实在这样的规则下生存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是无形却也有形,肉眼看到是无,内心观到是有 。道无情,是《道德经》里一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无情便是不仁,解释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在道的运作下生存的,老天爷不会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说是无情不仁,运行日月,日月就代表着天地间的万物 。大道无名,这是宇宙中永恒存在的规律,并且名可名,非常名 。名称只是一个代号,所表达的是那样一个意思,万物因此而生长存养 。接下来又说了道的几种特性,把这些特性诉说出来让读者去理解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一切烦恼都是人过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的情形下,会出现浮躁的烦恼,这就是自己欲望过多的表现 。清楚地知道自己实实在在需要的是什么就努力踏实地去行动,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里有很关键的一个概念,执著 。可以为自己定个目标方向,但不应该在头脑里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画面,而把一切的行为往这上面去靠拢,如过生活中太牵强就会反噬自己,反而越来越糊涂 。
常清静经全文翻译译文:用清静的真心照应外物,那么外物就是清静的,内外都获得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 。
真常应物,真常如镜应物不二念、不分别 。即是真常得性 。常应而且常静,恒常清静 。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觉 。真是指真实,常是指不变和常在 。这个词在魏晋时期的佛教、玄学中经常使用,所以译自那个时代的经典或者写于那个时代的论说中会有这样的语句 。
介绍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仅五百九十一字 。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 。
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 。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
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拓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释文(不全):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释义】

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

【原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

【释义】

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

【释义】

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

【原文】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

【释义】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 。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

【原文】

将本流未,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

【释义】

将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未者终也 。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 。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

【原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释义】

天为清,地为静 。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 。如此则天地之炁(qi 同:“气”),皆可归与我身 。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释义】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

【原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

【释义】

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 。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

【原文】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释义】

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 。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泄漏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泄漏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泄漏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泄漏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泄漏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泄漏于外 。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 。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

【原文】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

【释义】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欲望未遣的缘故 。

【原文】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健见于空 。

【释义】

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 。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归于空空洞洞 。

【原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释义】

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此既道家之“清静心” 。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

【释义】

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 。如此真常,则自然清静本性 。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

【原文】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真者,可传剩道 。

【释义】

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 。既然合于真道,既可名为得道 。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 。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 。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 。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

【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

【释义】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 。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 。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 。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

【原文】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

【释义】

众生,指人们 。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苦恼 。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 。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

【原文】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释义】

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 。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 了 。